10月8日,印尼投资部长罗桑突然喊话要和中国谈雅万高铁债务重组,这操作像极了吃完

鉴清评趣 2025-10-09 10:48:42

10月8日,印尼投资部长罗桑突然喊话要和中国谈雅万高铁债务重组,这操作像极了吃完宴席就掀桌子的“白眼狼”——明明靠着这条高铁收获了千万客流红利,转头就拿73亿美元债务当要挟牌,试图让中国吞下超支亏损的苦果。 2017年,印尼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得45.5亿美元贷款,期限40年,年利率2%;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施工停滞、土地征收受阻,项目超支12亿美元,其中5.6亿美元再次由中方提供,利率升至3.4%。 这种"分期借贷"模式虽缓解了印尼初期资金压力,却为后续运营埋下隐患。截至2025年10月,印尼尚未偿还的债务本金仍高达数十亿美元,而首期还款已迫在眉睫。 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尼国铁202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全年亏损2.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0.96亿美元。尽管客流量已达日均2.4万人次,车票收入本可覆盖贷款本息,但运营方却陷入"收入增长但亏损扩大"的怪圈。这背后,是印尼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配套开发上的严重滞后。 雅万高铁的困境,本质上是基础设施与产业开发的脱节。按照中国高铁的成熟模式,线路通车后应同步启动站城融合开发,通过商业综合体、物流园区、产业新城等带动土地增值,形成"轨道+物业"的闭环收益。但印尼方在高铁建设期间,仅完成主体工程,沿线1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长期停滞。 以雅加达哈利姆站为例,这座日均客流超8000人次的核心枢纽,周边至今仍是低效工业区,缺乏酒店、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旅客出站后需花费1小时以上才能抵达市中心,直接削弱了高铁对商务、旅游客群的吸引力。 更讽刺的是,印尼政府曾承诺的"高铁经济走廊"规划,因地方利益协调困难,至今未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这就像收到一根顶级鱼竿,却只在岸边干坐着等鱼上钩。"一位参与项目规划的中方工程师如此比喻。数据显示,中国国内高铁非票收入占比已超40%,而雅万高铁的广告、站内商业、土地增值等收益几乎为零,导致运营方不得不依赖财政补贴维持运转。 面对债务压力,印尼主权财富基金达南塔拉提出的重组方案包括:将剩余贷款期限从40年延长至50年,利率从3.4%降至2.5%,并要求中方承担部分汇率波动风险。这些条件若实现,确实能缓解印尼短期偿债压力,但将风险转嫁给了贷款方。 中方态度微妙。一方面,雅万高铁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其成功运营关乎中国高铁技术的国际声誉;另一方面,若轻易接受重组,可能引发其他合作方效仿,破坏国际工程市场规则。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方提出的对等条件包括:印尼需在2026年前完成沿线5个核心站点的TOD开发规划,并承诺将土地增值收益的30%用于偿还贷款。 这场博弈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普遍困境。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全球70%的交通类PPP项目因配套开发滞后导致财务不可持续,雅万高铁恰是典型样本。 印尼若想真正盘活这条黄金线路,必须跳出"借债-建设-闲置"的怪圈,在行政效率、土地政策、产业规划上展现更大诚意。 目前,中印尼双方正就债务重组展开技术性谈判,但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运营优化。例如,通过调整列车时刻表提升上座率(当前高峰时段运力利用率仅75%),开发"高铁+旅游"套票产品,或在哈利姆站试点建设跨境电商物流中心。这些举措无需大规模新增投资,却能快速改善现金流。 至于印尼提出的延长线计划(雅万高铁向泗水延伸),多数分析认为应暂缓推进。610公里的新线路将穿越地质复杂区,且部分路段人口密度不足,若缺乏清晰的客流保障和产业支撑,很可能重蹈覆辙。 当债务重组的喧嚣渐息,雅万高铁的命运终将取决于印尼自身的改革决心。这条承载着千万人出行梦想的钢铁动脉,究竟会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还是沦为"白象工程",或许就在接下来的两年见分晓。 那么,您认为,印尼该如何破解高铁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53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