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件挺有感触的事。 有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考过一个证书,当时办得还挺隆重,是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全国总共才发了两百本。听起来非常难得,可如今他都快要退休了,这本证书一次也没派上过用场,就一直在抽屉里放着。 这件事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证书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证书是国家部委发的,有的是行业协会发的,还有一些是各种网站自己搞的。 这些证书有的确实很有用,考下来之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做兼职,都能立刻看到好处。但也有很多证书,费了很大力气考到手,结果发现根本没人认,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用不上,成了一张废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证书,到底哪些该考,哪些不该考呢?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发布了一个通知,正好可以帮我们弄明白这个问题。 这个通知里有几句关键的话,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首先,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实行的是清单式管理,也就是说,国家制定了一个《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只有在这个目录里的证书,才是国家承认的、正规的。 目录以外的任何机构,都不能再随便设定和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了。这就好比国家给证书划定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的才是“正规军”。 其次,在这个目录里面,证书又分两种。一种是“准入类”的,另一种是“水平评价类”的。什么是“准入类”呢?就是说,你要想从事某些特定的工作,就必须得有这个证,没有证是绝对不行的,这是法律规定。 比如医生、教师、律师、飞行员、注册会计师这些职业,都关系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利益,所以国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持证上岗。目前,国家规定的这类准入类证书一共有四十六项。 除了这四十六项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外,目录里其他的证书,都属于“水平评价类”。对于这类证书,国家明确规定,不能和找工作、开公司这些事情硬性挂钩。也就是说,你有没有这类证书,都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考不考,完全看你自己的需要和选择。 最后,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职业,比如网络主播、人工智能训练师等等,国家也说了,在没有经过严格程序把它们纳入准入类目录之前,从事这些新职业也不需要非得考什么证书。 明白了这几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开头那个人考的证书。他考的那个“汽车配件销售员”证书,虽然听起来很稀有,但它并不在国家规定的必须持证上岗的目录里。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销售员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为公司创造效益,而不是他有没有一本证书。就算你拿着全国第一批的证书,如果卖不出东西,那这个证书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很多其他行业的证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现在很多人关心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它就属于水平评价类。你单纯考一个证书下来,但没有任何实际给人做咨询的经验,是很难有人愿意花钱请你做咨询的。大家找心理咨询师,看重的是你的经验、能力和口碑,而不是你手里那张纸。 所以,对于那些不是国家强制要求的证书,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们更多的是对你现有能力的一种证明和补充,而不是进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练扎实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再去考一个相关的证书,它可以为你的专业形象加分。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着急找工作就业?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