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放开,谁会先“消失”?中国的选择很慎重。荷兰老人安乐死注射到一半突然反抗,

繁梦间 2025-10-09 14:20:41

安乐死放开,谁会先“消失”?中国的选择很慎重。荷兰老人安乐死注射到一半突然反抗,却被继续执行;加拿大穷人申请廉租房遭拖延,申请安乐死却秒批——安乐死一旦失控,竟成了“淘汰弱者”的工具! 关于“尊严死亡”的讨论,似乎总也绕不开安乐死,但国家卫健委的态度很明确:时机还不成熟,为什么?这背后不是一句简单的“文化传统”就能解释的,它牵扯着一张复杂到让人头疼的网。 先看看国外那些已经“交卷”的地方,荷兰安乐死合法化都16年了,2023年还有超过八千个案例,听着挺成熟吧?可争议从未停止,一个老人在执行过程中突然反抗,程序竟然没停,这究竟是解脱,还是医生越了界? 再看加拿大,有个穷人申请廉租房,磨磨唧唧没下文,转头申请安乐死,秒批,这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当选择权的闸门一旦失控,它可能就不再是个人意愿的体现,而是一把淘汰弱者的镰刀。 把这种风险放到我们自己的环境里,问题就更具体了,高昂的医疗费,会不会让一些家庭动了“劝”病人放弃的念头?长期陪护的疲惫,会不会让子女在医生面前,不经意地暗示“别再治了”?这不是瞎猜,有医生就碰到过,昏迷患者的儿子私下问他,能不能把呼吸机停了。 更麻烦的是,当病人自己都说不清楚话的时候,谁来替他做决定?家属、医生,立场可能完全不同,法律又没给个准话,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文化里,哪个子女敢点头同意父母安乐死,不怕背上一辈子“不孝”的骂名?病人自己想解脱,又可能被看成是“自私”。 官方的审慎,还有另一个层面的考量:医学总在进步,国家卫健委就提醒过,以前的绝症,比如肺结核和某些癌症,现在不都有办法控制了吗?草率地给一种病打上“不治之症”的标签,风险太高了。 但这份对医学进步的信心,恰恰照出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医疗资源的巨大鸿沟,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有的是先进疗法和药物。可在偏远地区,很多医院连最基本的止痛泵、吗啡都紧缺。 这就会导致一个致命的不公,一个在北京被评估为“还有希望”的病人,如果身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因为误诊或者没钱没药,就被“建议”安乐死,这哪里是选择,这不就是按地域和贫富来判生死吗?在医疗资源实现均等化之前,这扇门根本没法轻易打开。 那怎么办?总得有条出路吧,官方推荐的是“安宁疗护”,也叫缓和医疗,理念很好,当疾病无法治愈时,我们不强求“治”,而是追求“质”,通过止痛、心理疏导,让生命最后一程走得安详点。 这几年推广得也很快,从2017年试点开始,现在已经覆盖了91个城市,全国有超过300家医院设立了缓和病房,像安徽淮北这些地方还把它纳进了医保,听起来这似乎是完美的替代方案。 可惜它面临的困境,和阻碍安乐死的难题几乎一模一样,大城市的缓和病房“一床难求”,小城镇又缺医少药,无数病人在痛苦中等待,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项服务,回看当年的陕西医生案和王明案,一个为了给母亲解脱痛苦最终被判无罪,另一个自己的请求却被拒绝,这些几十年前的司法纠结,其实早就预示了今天的困境。 说到底中国社会正加速冲向老龄化,50后、60后、70后这几代庞大的人群,都将直面养老和临终问题,大家共同的期盼,不过是人生的终点站能少点痛苦,多点尊严。 所以真正的议题或许不是要不要按下“安乐死”那个开关,更紧迫、也更根本的任务是,我们到底该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可及、充满人文关怀的临终支持系统,无论是完善安宁疗护,还是填平医疗鸿沟,都比仓促立法要走得更远,也更稳。 以上信息来源于上观新闻 安乐死执行到一半,她不想死了站起来反抗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加国女子对烟味过敏,换房失败后选择安乐死!竟被批准执行了...所以安乐死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0 阅读:38
繁梦间

繁梦间

不被定义,庆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