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10月8日,奥地利《标准报》发文称,虽然中国目前只有屠呦呦一位诺奖得主,但科研实力早不是当年的“跟跑者”。 就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中国研发投入砸了3.6万亿元,相当于每天近100亿,增速还高达8.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500亿元,比上年多增了10%还不止。 在全球110个科研前沿领域里,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排第一,整体稳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这两块,已经把美国甩在了身后。 更厉害的是,中国科学家发的高水平国际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那些被同行频繁引用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也达到33.8%,就差一点点追上美国了。 可能有人要问了:数据这么亮眼,为啥诺奖得主还是少? 这就得说说诺奖的“慢半拍”性子了。它就像给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发“迟到的奖状”,不是看你现在多牛,而是看你几十年前的突破够不够分量。 比如屠呦呦在1971年就发现了青蒿素,直到2015年才拿奖,中间隔了整整44年;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吉搞出的MOF技术,从实验室到领奖台也等了30多年。 这么算下来,中国现在天天上热搜的科研突破,说不定要到2050年才能在诺奖舞台上频繁露脸。 而且,诺奖更偏爱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中国这几年的长处却在“把想法变成能用的东西”。虽然这技术暂时拿不到诺奖,但已经实实在在能用了,本源量子的云服务平台,都给145个国家完成了53万多个计算任务,从新药研发到金融分析都在用。 德国之声说得明白,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实验室里的新发明,转身就能变成工厂里的产品,这种“从想法到商品”的速度,欧洲企业馋得不行。 比如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MOF技术,各国专家都预测会先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因为咱们在绿色科技和碳中和上砸的钱,比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 从跟着别人学,到和别人并肩跑,再到有些领域领着跑,中国科研早就不是诺奖能定义的了。 就像德国之声说的:“欧洲还在纠结诺奖榜单时,中国已经在量子、AI这些赛道上踩油门了。” 真正的科技强国,从来不是靠几块奖牌来撑场面,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中国科研最牛的地方。
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
疏星淡月念情长
2025-10-09 15:15:29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