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北京一古玩摊前,摊主迟迟没有开张。正发愁时,一个男人指着块破布说:“

万寿菊芳草桥 2025-10-09 18:12:29

1947年,北京一古玩摊前,摊主迟迟没有开张。正发愁时,一个男人指着块破布说:“5元,卖吗?”摊主喜不自胜:“卖,卖!”没想到,63年后,这块破布,竟卖出3.08亿。更奇的是,买主还明知它是赝品。 在北京拍现场,一幅曾被当作破布贱卖的宋代摹本《平安帖》,经过二十三轮激烈竞逐,最终以三亿零八百万元落槌成交。 而在六十三年前的琉璃厂地摊,这幅作品的收购价,却只有五元。 1947 年的北京琉璃厂藏着不少宝贝,也藏着无数买卖人的生计。 这年春天,一个古玩摊主守着满箱零碎物件愁得直叹气。 眼看日头过晌午还没开张,兜里的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就在他快泄气的时候,开杂货铺的老赵蹲到了摊前。 老赵是个十足的 “古玩迷”,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蹲在古玩摊前 “淘宝”。 因为,他总想着能捡个漏。 兜里这 5 元钱,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每天抽烟时都要偷偷从烟钱里抠一毛,藏在床板缝里,攒了整整三个月才凑够。 这天他特意绕到琉璃厂后街,就是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淘到中意的老物件。 摊主是个戴瓜皮帽的年轻人,箱子里堆着铜扣子、碎瓷片这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那块 “破布” 被压在最底下,看着脏兮兮的。 老赵随手翻弄箱子,手指刚碰到那块布,觉得不对劲。 这料子摸起来跟家里的旧棉被完全不一样,软乎乎,不像普通布料。 他把布抽出来抖开,巴掌大的一块,上面用青绿颜色画着山水,看着有些眼熟,倒像是前些年在庙会地摊上见过的《千里江山图》仿品。 老赵表面上却装作漫不经心。 摊主见有人问津,赶忙叹气说:“这布是收废品时收来的,说是块老绢子,可放在摊上半个月,连问的人都没有,只要给口饭钱就愿意卖。” 老赵又看了两眼,发现颜料确实不一般。 可笔触看着生涩,心里断定八成是件仿品。 但他又实在按捺不住喜欢,就试探着还了 5 元的价,见摊主犹豫,还故意说不卖就走,没想到摊主立马应了下来,生怕这笔生意跑了。 揣着布往家走时,老赵心里还直嘀咕:“就当5块钱买了个当桌布也值,可又怕被媳妇发现。” 一路上,他把布紧紧揣在怀里,生怕被人看见。 进了院门,老赵就看见媳妇蹲在灶台前烙饼。 他赶紧缩着脖子想溜进西厢房把布藏起来,可刚挪到门口就被媳妇喊住。 “你兜里揣了啥,鼓囊囊的?” 老赵一紧张,慌忙撒谎说:“买了糖糕!” 可话还没说完,媳妇就一把薅住他的棉袄前襟,伸手往怀里掏。 只听刺啦一声,那块黄布从棉袄夹层掉了出来。 媳妇见状气不打一处来,指着老赵就骂:“又花钱往家里买破烂!:” 说着就抄起擀面杖追了上去。 老赵围着院子跑,嘴里还辩解:“这是好布,挂墙上好看。” 可他终究没跑过媳妇,被擀面杖敲了三下后背,还被罚刷一个月碗。 至于那块布,媳妇觉得上面的青绿色鲜亮,想着挂在院里配老槐树正好,就找了根细竹竿贴在东墙上。 这一挂,就挂了十五年。 1962 年,胡同里搬来一位姓周的老教授,老教授听说老赵媳妇烙的饼好吃,就隔三差五来买两张。 这天,老教授买完饼正要走,突然被东墙上的布吸引住了。 老教授赶紧凑过去,摸过布面又掏出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随后才开口问老赵这块画的来历。 老赵当时正蹲在门口抽烟,听老教授问起,满不在乎地说这是十几年前花 5 元买的假画,就是挂着玩的。 老教授一听,瞬间来劲了。 “这画卖不卖,我愿意给 1000 元。” 老赵吓了一跳,1000 元可不是小数目,抵得上他小半年的收入了。 他忙不迭点头答应,心里还直犯嘀咕,没想到这块被他当作 “破烂” 的布,竟然这么值钱。 后来老赵才知道,这位周教授是研究古书画的专家。 老教授看出那块布根本不是普通布料,而是宋代的院绢。 这种绢丝织得细、密度高,摸着手感温润,而且虽然上面的颜料是后人仿画上去的,但绢子本身,少说也有八百年的历史,光是这绢子就价值不菲。 再往后的事,老赵就不太清楚了。 他只听说老教授去世后,这块画被收进了博物馆,又过了好些年,竟出现在了拍卖会上。 有人说,当年画这幅画的是南宋的一个画工,他临摹《千里江山图》时,特意求了宫里库房的旧绢,想着 “借古人绢,学古人笔”,虽然最后没能成为名家,但他临摹时的那份心思,全都藏在了细密的绢丝里。 如今《千里江山图》真迹被珍藏在故宫,轻易不对外展示。 而这块带着宋代绢丝和画工心意的 “赝品”,反倒成了稀罕物。 从 1947 年到 2010 年,63 年的时间里,这块布从 5 元的地摊货,变成了 3.08 亿的天价拍品,身价暴涨数千万倍。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哪怕曾经被当作 “破烂”,只要本身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主要信源:(《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

0 阅读:2209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