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

墨色流年绘画 2025-10-09 19:43:28

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却把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而精英人才聚集的欧美国家,却一步步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 高端人才往外跑,这不是新鲜事,早几年报告就说中国是全球人才外流第一,百万精英滞留海外,原因多着呢,国外科研条件好,薪水高,生活节奏也自在点。 比如王辉耀他们分析的,年轻人才流失对从人口红利转人才红利是个大挑战,老龄化加剧,经济转型压力山大。 但话说回来,这流失真就等于衰落?不一定啊。看看欧美那边,精英扎堆硅谷华尔街,创新生态牛是牛,可土壤有点问题。 美国科学界现在闹“寒流”,特朗普时代政策收紧移民,科研经费砍,研究人员外流成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都说这趋势挡不住。 更接地气点,美国军工那头,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焊工短缺得慌,2024年退休潮一来,新项目延误三年,预算超支,招聘门槛都降了,焊接质量还出问题,司法部都收到通知,说潜艇航母焊缝有缺陷。 他们到处求人,停车场都得跟当地政府合作建,起薪17刀一小时,资深30刀,可还是招不满,供应链乱套,舰艇交付一拖再拖。 这不就是精英追商业风口,实体产业后继无人?顶尖脑袋单打独斗,社会合力弱了,停滞感就出来了。 中国这边的逻辑有点不一样。不是说精英不重要,而是那帮留在国内的“普通人”——二流三流啥的——他们干的活儿,才是真把国家重器给撑起来了。拿瓦良格航母说事儿吧,1998年从乌克兰买回来,那玩意儿就一锈壳,建造才68%,没引擎没武器,拖到大连港,花了十年多才变辽宁舰。 整个过程,上万科学家工程师,数万工人全国调集,四五千人在现场同时干活,从拆旧设备到装国产柴油机,雷达天线一螺丝一螺丝拧。 不是啥名校海归领头,大多是国企里自己培养的技工,学历不高,但手艺扎实,解决了本土材料替换的难题。2012年入列那天,甲板上飞机起降,世界都看傻眼了。 这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系统工程,靠的就是那股子集体劲头。 再看航空,东风导弹,歼20那团队,基本是本土货色。杨伟当总设计师,从1998年起带队,搞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隐身机动两不误,首飞2011年,机电系统推倒重来才定型。 研发里,风洞测试、模型调整,全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咬牙顶上,没多少海外大牛,但成果硬邦邦。 东风21D呢,航母杀手,2010年试射成功,航天四院那帮人,地下室校准电路,戈壁基地布传感器,反复迭代,射程两千公里,精确打海上目标。 这些项目,表面看没啥闪亮论文,可工程难题一个个啃下来,靠的就是海量“李明们”——那些焊工、装配工、测试员,日复一日磨出来的本事。 中国这平台大,工业体系全,基础设施牛,全社会一门心思发展大事儿,动员起来效率高。 精英出走是个人选择,谁也没法苛责,但国家崛起靠的不是几颗明星种子,而是让草籽长成草原的土壤。 当然,人才流动这事儿,从来不是单行道。钱学森那故事,老生常谈但总让人脊背发凉。1950年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火箭空气动力学大牛,美方扣他行李,软禁五年,1955年才放人,登克利夫兰总统号从洛杉矶走,经香港回国。 回来到位,立马扑腾导弹研制,十年两弹一星成,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全推前20年。 他那句“外国人能搞中国人也能搞”,听着土但真。 如今这回响还在,2024年海归潮又起来了,智联招聘报告说,回国求职人数比2023年增7%,应届生增19%,总人数2018年的1.44倍。 85%留学生倾向回国,月薪海归优先岗位涨到15440元,连续六年上浮,互联网电商最抢人。 政策红利、机会多,带着海外专利经验回来,加入本土项目,循环就起来了。 全球化智库蓝皮书也说,留学总超800万,港澳台加起来上千万,人才不是流失,是在全球转圈。 说白了,国家强大不看你攒多少闪亮头衔,而是看那片地儿能不能让普通人发光。欧美精英多,创新多,可实体空心化,工人短缺,社会撕裂,衰落迹象藏不住。 中国呢?留下的那帮人,用汗水把蓝图变现实,航母飞天潜海导弹,全是他们一砖一瓦垒的。 精英回流了,土壤更肥,森林草原一起长。 这答案挺实在的,不是啥高大上理论,就是亿万普通人被机会点着了,力量就变了天。 谁说二流三流不行?他们建的家,才是真越来越好。

0 阅读:120
墨色流年绘画

墨色流年绘画

墨色流年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