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庆阅兵仪式,四位伟人塑像,刘少奇的塑像重新回归,人民深切缅怀开国元勋,同时改革开放也让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国际,愈加繁荣富强。 那年北京的风有点干,天亮得早,十月一号,早上六点多,街上已经挤满了人。 有人扛着孩子,有人举着小国旗,卖豆浆的推车一路吱呀,蒸汽混着桂花味往天上飘。 那天,天安门广场是整座城市的心跳。每个人都在往那里看。 说起来,这场阅兵隔得太久了。 上一次还是1959年,那之后的二十五年,中国走的路不算顺。前头有战争,后头有风浪,国庆阅兵这种事儿,没人敢再提。 八十年代初,风气一变,街头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商店的橱窗里摆起了进口收录机。日子在慢慢松口气,可人心底总还悬着。有人嘴上笑,心里还是紧。 那时候,人们最怕的,不是穷,而是不确定。 所以,1984年要搞阅兵这事儿一出,外面都在议论。有人觉得该有,有人怕出乱子。可上头一句话定了——“要办。”理由没讲得那么多,但意思很明白:国家得亮亮相,让人看见点希望。 部队的准备是从正月开始的,别的地方放鞭炮,他们已经在练。 靠墙站、头顶帽子、脚夹纸片。有人一站两个钟头,腿麻得像不是自己的。夏天热得能烫掉鞋底,他们就用毛巾裹脚。白天练动作,晚上擦枪。训练场上铺着石灰线,走错一步就得重来。没人喊苦,最多晚上脱袜子的时候咬着牙。 有人说:“不练好,丢的是国家的脸。” 到十月那天,天特别蓝,风稳。 广播刚一响,全场都静了。 连鸽子都没乱飞。远处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一下接一下,稳得让人心跳跟着走。 有人在台下轻声说:“这才是中国的声音。” 车队慢慢开过检阅台。 那四句问候,是第一次出现的。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短短几个字,没有“万岁”,也没有“口号”,干净,直接。邓小平坚持用这句,说是要让战士听着舒服。阅兵那天,很多人心里都热,士兵喊的时候声音有点抖,观众回的时候,嗓子都哑了。 那年最让人记住的,是那套“三段式劈枪”。 枪举起、停顿、再劈下,动作齐得像一口气。 枪托撞在肩上,“咔”的一声,全场一震。阳光照在刺刀上,一闪一闪的,刺得人眼疼。后来这种动作就被取消了,说太危险。 可在那天,它让人第一次真切地觉得,中国的军人不是在“演出”,是在“站起来”。 阅兵不只是兵的事。 群众游行那一段,花车一辆辆地过,歌声一阵接一阵。 突然,前头来了四尊塑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有刘少奇。那一刻,风停了。广场上一片静,连喊口号的人都愣住。 刘少奇的塑像是新的,阳光打在他脸上,铜色的光稳稳的。有人哭,有人鼓掌,也有人只是站着。那不是悲伤,是一种长久的安慰。像是有人终于被请回了家。 那天的场面,不止是纪念,更是一种修复。 那些被撕碎的名字、被埋掉的记忆,在那一刻一点点回到正位。没人喊,也没人解释。那安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军队继续往前走,女兵方队出现时,全场都鼓了掌。 她们个子不高,皮肤晒得黑,步子齐得不能再齐。 脸上没表情,却有光。那是第一次,女兵走上天安门。紧跟着是武警方队,年轻的脸,沉的气。 那一年,中国军队第一次有了“多样”的样子,不光是钢铁,也有人味。 导弹方队出场时,太阳偏西。 那灰黑的车一辆辆压过红毯,整个广场跟着震。外宾席那边,相机的快门一阵乱响。 那是中国第一次公开展示战略导弹。世界开始重新打量这个国家。有人说,那天的北京,不是展示力量,是展示自信。 那种自信,不吵不闹,稳稳地放在地上。 阅兵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快黑。士兵们还在列队,汗从脸上一直流到领口。人群没散,很多人都还在原地。有人拿着小红旗,手一直在抖。 有人看着刘少奇的塑像发呆,也有人低头抽烟,不说话。 晚上,北京的灯亮得刺眼。 长安街上,人一波一波往回走。有人边走边哼那首《歌唱祖国》,声音不齐,但真。 小摊开始收东西,卖糖葫芦的还在喊。 风从街那头吹来,带着热气和灰尘。那一晚,北京整座城都醒着。 外媒第二天全报道了。 《纽约时报》说“中国让世界听到了新的脚步声”,《朝日新闻》写的是“秩序的力量”。其实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自己,看清楚了自己。那天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国家是真的在往前走,不是嘴上说。 深夜,广场上只剩工作人员在收旗。灯光打在塑像上,影子被拉得老长。风又起来,旗子抖了一下,花带晃了两下。有人从天安门下走过,停了几秒,抬头看了一眼。四位伟人的面孔静静地站在那,像在看着前方,也像在看着过去。 夜色往下坠,灯一点点暗。 地上还有没捡完的花瓣,踩上去软软的。远处传来清洁车的声音,轻轻的,跟那天的脚步声一样整齐。 北京的夜,终于安静了。 1984年,那场阅兵,也就停在那安静里。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1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