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不来抱中国大腿,反倒让澳大利亚的力拓接了盘,还把自己和力拓都折腾得够呛,纯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全球矿产资源的竞争中,蒙古那座位于南戈壁的奥尤陶勒盖铜矿,无疑是一块重磅的“超级蛋糕”。 铜储量高达3110万吨,黄金1328吨,白银7600吨,这些数字一出来,所有矿业巨头的眼睛都亮了。 更重要的是,这块矿离中国只有80公里,地理优势无可比拟。 按理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80公里的距离几乎等于送货上门,运费便宜到没话说,完全可以在这个全球资源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蒙古偏偏做出了一个让人捧腹的决定——他们没有选择中国,也没有让这些矿产资源以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是选择了将奥尤陶勒盖铜矿的66%股份以3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澳大利亚的力拓集团。 这么近的距离,偏偏绕开了中国,选择了西方资本,为何? 为了“第三邻国”战略,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平衡地缘压力,这个算盘打得看似高明,实则是一个让人不禁摇头的错误决策。 当时,力拓自然乐得不行,它作为全球矿业的巨头,掌握着先进的技术与强大的资金力量,心里肯定在想着:这可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毕竟,奥尤陶勒盖铜矿的开发,如果按规划来,足足能占据蒙古GDP的三分之一,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愿意捡这个“金蛋”呢? 可问题是,力拓并没有预料到,这块金蛋很快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块矿的开发前景美好,可很快就发现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蒙古政府的不断干预让整个项目的推进变得异常艰难,2013年,力拓准备启动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地下矿扩展项目,结果蒙古政府突然质疑它故意抬高成本。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结果就是蒙古政府不仅对力拓实施了更加严苛的税务政策,还对矿山开发的环保标准进行了一次次修改,甚至强制要求所有矿石必须在蒙古国内加工。 也许蒙古政府觉得这是保护本国利益的好办法,但对于力拓来说,这些“政治上升”带来的都是成本和时间的浪费。 更可笑的是,力拓还得自己解决能源问题,明明中方的电网就80公里外,而且供应稳定、成本低,蒙古偏要让力拓自己建发电厂。 力拓不仅得砸钱建厂,还得自己解决燃料供应和日常维护问题,这些无疑大大提高了成本。 再加上运输问题,蒙古政府还故意设置了不允许将铜矿直接运往中国的条款,结果力拓只能把铜精矿运到俄罗斯,再绕道出售,运输成本一下子增加了300美元每吨。 然而,真正让力拓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表面上的麻烦,而是蒙古政府的反复无常。 地下矿的开发本来计划在2015年开始,结果因为政府政策的变动,拖到了2023年才正式开工。 对于矿业企业来说,延误一年可能意味着数亿的损失,2019年,全球铜价飙升,力拓本应该迎来丰收,但矿山的产能跟不上,错失了最佳的赚钱时机。 此外,蒙古的自然环境也给力拓带来了意外的困扰。 2019年,一场强沙尘暴让蒙古国内数十万牲畜死亡,力拓不得不与环境部签订协议,应对荒漠化问题,又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更不用说,2016年“达赖访蒙”事件导致的中蒙边境口岸限制,直接影响了铜精矿的运输,力拓面临着被迫拖延项目进度、增加成本的窘境。 而这时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影响,尽管当初蒙古没有选择中国,但中国依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从智利、秘鲁等地进口了大量铜矿,并通过不断提升废铜回收率,逐渐减少了对蒙古铜矿的依赖。 2024年,中国还投入了48亿美元升级基础设施,而蒙古却始终未能实现当初的“矿业兴国”目标。 力拓更是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随着投资不断增加,项目却始终无法实现全产能运转,分红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最终,力拓不仅未能通过奥尤陶勒盖铜矿获得预期的利润,反而成了国际矿业投资中的典型反面教材。 澳大利亚政府对此也是愁眉苦脸,抱怨这项投资完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但力拓此时已无法轻易抽身。 而蒙古呢?它原本希望通过与西方合作改变经济结构,却并未从中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收益。 由于政策反复、外资信任下降,蒙古并未实现矿业的兴盛,反而让西方的力拓成为了一个不情愿的“接盘侠”。 蒙古为了讨好西方,断送了与中国的合作机会,结果不仅错失了利益,反而将铜矿的利润分成送到了力拓的口袋里。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
这种情况要不要彻底断掉?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