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国为何继续大量建造已过时的072A登陆舰?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海军

往事不堪回 2025-10-09 22:23:05

[熊猫]中国为何继续大量建造已过时的072A登陆舰?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海军的两栖力量还很稚嫩,那时候的登陆舰多是仿制苏联老式设计,吨位小、速度慢,面对复杂海况常常捉襟见肘。 进入80年代,国家启动了自主研发的072型项目,这艘舰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实用型主力,强调快速响应和批量投送。 首舰在上海的船厂开工时,工程师们反复权衡了海况适应性和成本平衡,最终定型为排水量近4800吨的大家伙,能一次性运载10辆主战坦克和2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直冲滩头而不需码头辅助。 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结合本土需求的一次迭代,填补了从陆地到海洋的投送空白。 从那时起,072型就成了海军两栖作战的基石,经历了多次实战演练,证明了它在近海环境下的可靠。 但真正让072A型脱颖而出的,是2003年后的升级版迭代。 那时,中国海军已开始向远海转型,075型和071型的影子渐渐浮现,可为什么不一刀切掉老线,转而全押新舰?答案藏在现实的权衡里。 072A的船体结构相对简洁,采用模块化组装,单艘从开工到入列只需18到24个月,这在紧急动员时等于多出一倍的产能。 相比之下,075型那样的巨无霸王,每艘得花上4到5年,资源和技术门槛高得多。 如果南海或东海局势骤变,你需要一周内集结一支登陆编队,靠072A就能快速拉起20艘以上,形成饱和投送网,而新舰的船坞还在排队。 这不是保守,而是对节奏的精准把控。 中国海军的总舰艇数已超370艘,其中两栖舰占比不小,但要覆盖从黄海到南海的广阔水域,光靠高端舰艇是撑不起来的。 它的单艘造价据估算仅为075型的1/5左右,这意味着海军能用有限预算堆出数量优势,形成“蜂群效应”。 在现代海战中,单一高价值目标容易被锁定打击,但数十艘072A分散行动,就能分散风险、交叉掩护,实现多点登陆。 它颠覆了西方海军的“精英舰队”思维,他们总爱炫耀几艘核动力航母,却忽略了在岛链争夺战里,数量往往决定胜负。 中国选择继续造072A,正是因为它像一支隐形的后备军,能在主力舰疲于奔命时,悄然补位,确保整体投送能力不掉链子。 当然,实用性远不止于军事,平时这艘舰还能化身“多面手”,运送工程设备到偏远岛礁,支援基建;遇上台风或地震,它摇身一变为救灾先锋,快速卸载物资直达灾区。 记得前几年南海礁盘建设高峰期,072A频繁现身,肩负补给重任,不仅缩短了后勤链条,还在国际上展示了维护权益的决心。 这种灵活切换,让它在预算紧绌时成为首选,相比那些功能单一的纯战舰,072A的“全能”设计更贴合中国作为多岛屿大国的国情,避免了资源浪费。 072A虽被贴上“过时”标签,但它的核心指标依然领先许多国家同类舰。 航速16节以上,耐波性达5级海况,能在复杂水文区稳稳推进;升级后的30毫米舰炮虽口径不大,却集成数字化火控,射速和精度远超早期型号,足以应对低烈度威胁。 而且,它与新兴装备的协同潜力巨大,比如,最近的演练中,072A常与071型船坞登陆舰配对,前者负责主力滩头突击,后者投放气垫艇和两栖装甲车,形成立体投送。 这种“老带新”的模式,不仅降低了训练成本,还加速了部队的实战磨合。 这反映出中国海军的“渐进式”现代化路径:不求一步登天,而是层层叠加,确保每代装备都能无缝对接,避免断层风险。 西方媒体常酸溜溜地说中国“堆量不提质”,但他们没看到,这种策略已在台海周边多次验证,投送效率直逼美军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 中国周边岛链密集,台湾问题、南海争端随时可能升级,登陆作战的窗口期往往很短,需要舰艇能经得起高强度轮换。 072A的维护简单,零部件通用率高,一线部队能自己上手修补,不用等后方大修厂。 这在持久对抗中是杀手锏——美军两栖舰队虽先进,但后勤依赖全球基地,一旦切断补给线,就露怯了。 中国继续造它,正是为了筑牢“本土优势”,让对手在计算兵力时多一层顾虑。 这不是在“落后”,而是在用低调的方式重塑规则:当别人还在纠结单舰火力时,你已悄然织就一张覆盖千里的登陆网。 随着076型两栖攻击舰的影子渐现,072A不会退居二线,而是会转型为辅助角色,或许更多用于内河或近岸巡逻。 但它的持续建造,提醒我们海军建设的本质:平衡创新与现实,追求可持续的威慑力。 你对这种“老船新用”的思路怎么看?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九星传奇

九星传奇

2025-10-10 01:09

从目前局势看,半岛台海南海加一带一路,至少需要6到8个支队的072A,现在数量太少了。

猜你喜欢

往事不堪回

往事不堪回

往事不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