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历是怎么一步一步贬值的呀? 1977年高考恢复,全国只有27万人被录取

岚岚看商业 2025-10-09 23:32:38

我们的学历是怎么一步一步贬值的呀? 1977年高考恢复,全国只有27万人被录取。那个时候,谁家要是出了个大学生,整条街都会来庆贺。大学不只是知识的象征,更是命运的入口。80年代,大学毕业还能包分配,分房子、分工作,直接能进机关、进国企,学历就是铁饭碗的通行证。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直接能进部委,普通本科也能拿到事业编。 90年代,大学生是稀缺的身份,相亲的时候,只要是本科生,对方父母都会多倒一杯热水。那时候,学历就是身份,就是阶层跃升的门票。 直到1999年,扩招来了,当年招生的人数同比增长了47%。很多中专学校一夜之间改名为某某学院,本科生的光环从那一刻开始被稀释了。 2003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回西安卖猪肉,被媒体大篇幅报道。那个时候,名校生干体力活还是新闻。如今,20多年以后,研究生送外卖、博士生摆摊已经见怪不怪了。 2008年,北京街头第一次出现了硕士举牌求职的报道,他们穿着西装、挂着牌子,只为了一份文职工作。那一年,学历的光环正式开始褪色。 2012年前后,媒体多次报道毕业生实习零工资,很多211的学生在一线城市拼命投简历,结果能找到的就是3个月无薪的实习。那时候,大家开始明白,学历已经从敲门砖变成了最低的门槛。 2015年前后,“35岁危机”频繁出现在招聘网站以及新闻调查里,很多人学历和能力都不错,却因为一句“年龄不合适”被挡在了门外。 2020年疫情之后,大批研究生延期、博士失业,有人投了几百份简历,渺无音讯,有人干脆转行去送外卖、做直播了。 2023年,北京研究生毕业生是16.6万人,本科生不到14万,研究生的数量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同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 十年前,你拼命考上研究生是个荣耀;如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研究生已经不算什么了,大学生更不再是稀缺的群体,而只是起步价。 现在的现实是,学历越来越多,岗位越来越少。真正贬值的不是大学,而是你对大学的幻想。

0 阅读:108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