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抵达平壤,下飞机喊出的一句话,让美西方“颤抖”   “朋友依然相伴

顾议史实 2025-10-10 13:27:59

梅德韦杰夫抵达平壤,下飞机喊出的一句话,让美西方“颤抖”   “朋友依然相伴,敌人则瑟缩颤抖。”梅德韦杰夫刚一踏上平壤的土地,就在社交平台甩出这句狠话,像是一记重锤砸进了西方舆论场。   不是客套话,也不是外交辞令,这话掷地有声,直指当下紧张的地缘政治现实,西方媒体第一时间转发,分析、解读、焦虑的声音此起彼伏。   俄朝之间的“老友记”,这次玩得不低调,玩出了一个全新层级的“结盟剧本”。   10月9日凌晨,梅德韦杰夫乘坐伊尔96专机抵达平壤,随行阵容不一般:俄罗斯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长亚历山大·科兹洛夫、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书记弗拉基米尔·亚库舍夫都在其中。   规格之高,让人联想到的是“国事访问”级别,这不是来走亲戚的,是来谈合作、谈战略、谈未来布局的。   而他刚下飞机第一时间就发文,而且还是用“敌人”来定性对象,这种表达方式在外交场合里极其罕见。   西方当然看得明白,这不仅仅是梅德韦杰夫的个人情绪,而是俄罗斯政府对当前国际秩序的又一次“正面硬刚”。   这次访问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俄朝关系在过去一年的持续升温之后的又一高潮。   早在2024年6月,俄罗斯与朝鲜刚签下了一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条:   “如果一方受到武力攻击并进入战争状态,另一方将根据联合国宪章和本国法律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   这不是什么“友好条约”,而是准军事同盟,几乎等于把俄朝正式拉进了同一条战壕里,更关键的是,这并非纸上谈兵。   2025年4月,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正式汇报:朝鲜人民军军人与俄军已联合在库尔斯克州展开作战任务。   这就意味着,朝鲜已明确实际参与俄乌战场,身份不再是“声援者”,而是“行动者”,这在国际政治上是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朝鲜不仅“站了边”,而且已经上了牌桌。   支援不是无条件的,朝鲜也不是做慈善,俄朝之间的合作早就从政治走向实利。   据西方媒体估算,自2024年以来,朝鲜通过向俄罗斯出售武器、派遣劳工等方式,换来了超过60亿美元的回报。   这个数字是朝鲜2023年全年出口额的18倍,对一个长期受制裁、经济几乎被封死的国家而言,这笔钱简直是“救命金”。   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突破性的发展:从2024年底开始,俄罗斯油轮成批次进入朝鲜港口,运输量远远超过联合国原本设定的对朝原油供应上限。   换句话说,联合国的“禁油令”被俄朝联手打了个对折,对俄罗斯来说,这些合作让它在西方围堵下找到一条新的“战略通道”;   对朝鲜而言,不仅获得了资金和资源,还得到了一个真正“敢于对抗西方”的靠山。   就在梅德韦杰夫抵达平壤的同时,中国代表团也抵达了朝鲜,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显然不只是一种外交礼节,而是一次有意传递出来的信号。   朝鲜正在悄悄回归世界舞台,方式不再是发射导弹,而是通过战略合作、联合展示和多边互动,中俄同时与朝鲜高频互动,意味着东亚的地缘格局正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对西方来说,这无疑是个警讯,曾经被视为“孤岛”的朝鲜,现在正借助与中俄的密切关系,走出孤立、重塑角色。   这不仅让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的战略部署面临挑战,也对长久以来的制裁机制构成了实质性冲击。   梅德韦杰夫的那句“敌人瑟缩颤抖”,并非虚张声势,而是俄罗斯打出的一张“地缘反攻牌”,在西方持续加码对俄制裁、军事援助乌克兰的背景下,俄罗斯急需构建更稳固的“对抗链条”。   从伊朗到朝鲜,莫斯科正在激活所有潜在的“外围支点”,形成一种以“外围制衡中心”的战略布局。   朝鲜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既是美日韩联盟的“侧翼”,也是中俄战略合作的“桥头堡”,梅德韦杰夫此行,不只是在拉近俄朝关系,更是在给美西方下一盘远远超出乌克兰战场的“大棋”。   对于朝鲜来说,这一次接连迎来中俄高层访问,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过去几年,朝鲜因核问题频繁遭遇国际压力,经济陷入困境。   如今与俄罗斯建立准军事同盟,又与中国保持密切沟通,朝鲜的战略站位愈发清晰:它选择站在“反西方”的一边,选择了与“老朋友”共同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而更重要的是,朝鲜正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定义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不再是“搅局者”,而是潜在的“博弈者”。   梅德韦杰夫的平壤之行,不只是一次访问,更像是一场“政治秀肌肉”,那句“敌人瑟缩颤抖”说得干脆,做得更实在,俄朝关系的深化,正在重新塑造东亚的战略版图。   而西方在这场博弈中,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朝鲜”,而是一个逐渐被激活的“多边联盟”。   从乌克兰战场到朝鲜半岛,世界格局的风浪,正在变得更大、更深、更复杂,平壤,或许正是这场风暴的下一个中心。

0 阅读:47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