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1755年,乾隆皇帝一声令下,清军直捣伊犁,短短三个月,一个横跨中亚的强大帝国灰飞烟灭。 这个叫“准噶尔”的名字,今天听着像个草原部落,实际上当年是中亚的顶级玩家,疆域堪比现在的法国两倍大,军队多达三十万,一度想重建成第二个成吉思汗帝国。 谁也没想到,这么个庞然大物,最终竟是被瘟疫、内斗和乾隆的冷血决断共同送上了绝路,它的灭亡,不只是中国边疆问题的一个终点,更是整个欧亚大陆政治格局的一次洗牌。 现在一提准噶尔,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草原部落”“游牧民族”,感觉就是骑着马、拿着弓,跟清军打游击,可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准噶尔汗国的鼎盛时期,那是妥妥的“帝国配置”,西边抵到巴尔喀什湖,北边顶着阿尔泰山,东边压到吐鲁番,南边则一直插到楚河、塔拉斯河。 这片地盘,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中亚腹地,而且它不仅地广物博,还有完整的行政体系,准噶尔的政权结构里,喇嘛集团说话算数,重大决策得集体商量,制度比当时很多欧洲国家都要现代。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只守家门那种保守型政权,而是标准的扩张派,他们的首领噶尔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重建蒙古帝国,甚至一度打进了甘州(就是今天的张掖),离长城已经不远了。 最夸张的一次是1688年,噶尔丹直接越过杭爱山,突袭清朝的盟友喀尔喀蒙古,康熙皇帝一听火了,三次御驾亲征,最后才把噶尔丹逼到自杀。 可这事并没完,整个准噶尔政权像打不死的小强,接着又跑去占了西藏拉萨,搅得整个西北天翻地覆。 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三代皇帝都在跟准噶尔死磕,这不是普通的边境冲突,而是一场长达百年的帝国对撞。 乾隆手下拿下准噶尔,只用了100天,看起来像个爽剧的结局,但背后的真相,其实更像一场多人合谋的“帝国自杀”。 问题出在准噶尔内部,1745年,领导人噶尔丹策零一死,整个政权就进入了权力真空,几个贵族你争我抢,谁也不服谁,搞得一团乱。 就在他们窝里斗的时候,天花又爆发了,草原上没有疫苗也没有医生,一场疫病就能让几十万人口瞬间减半。 乾隆一看时机到了,立刻出兵,带队的还是阿睦尔撒纳,一个本来是准噶尔贵族、后来投靠清朝的“熟人”。 他带着清军找准路线、直插心脏,一路顺风顺水,没打几仗就把准噶尔首领达瓦齐抓了。 乾隆二十二年,清军发动全面围剿,目标已经不止是打赢战争,而是把准噶尔从地图上“抹掉”,几个月时间里,几十万人口被天花、逃亡、战斗和屠杀消耗得所剩无几。 记载中说得很直接:先是疫病死了一大批,逃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又跑了一批,剩下的男丁被杀,妇孺被收编,整个民族就这样被“清零”。 这场行动,不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极端案例,放眼当时的世界也是罕见的,欧洲启蒙时期的知识分子原本还挺推崇中国的,伏尔泰都说中国是“理性君主制的典范”。 对沙俄来说更是个大麻烦,准噶尔原本是它和清朝之间的缓冲区,也是一条重要的中亚贸易通道,准噶尔一灭,沙俄就等于和清朝面对面了,战略压力瞬间爆表。 乾隆这边也不傻,立刻用断绝贸易来逼沙俄交人,准确说是交回病死的阿睦尔撒纳尸体,沙俄夹在七年战争和清朝威胁之间,最后只能妥协,把尸体送了回来。 清朝趁着欧洲列强都在忙着自己打仗,西边没人管,东边没人挡,顺手把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也平了,把整个新疆正式纳入版图,这个“新辟疆土”,后来就成了今天我们说的“新疆”。 从元朝灭亡之后,草原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直到乾隆这一刀下去,才算彻底落幕。 清朝的疆域也因为这场战争推到了历史顶峰,1300万平方公里,亚洲内陆最强的帝国,乾隆也因此得以在“十全武功”中,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这个胜利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彻底消亡,是欧洲对中国观感的天翻地覆,是沙俄战略空间的压缩,是中亚格局的剧烈震荡。 历史不会只讲胜者的荣耀,也不会只记失败者的悲情,帝国之间的冲突,有时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负,而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是治理与野心之间的博弈。 乾隆灭掉的,不只是一个敌人,更是一个曾经想要重新定义草原秩序的帝国梦想,而这场“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也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复杂的烙印。 清军踏平准噶尔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不仅解决了一个长期隐患,也重塑了整个中亚的权力地图。 历史的转折往往在一念之间,而准噶尔的覆灭,就是那个改变世界节奏的转身,对于中国来说,它提供了稳定边疆的模板;对于世界来说,它留下了关于权力、命运与消亡的沉重思考。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
顾议史实
2025-10-10 13:54: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