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别乱治,散结百次不如通瘀一天,先通后补才是关键,1个古方通肠道气血,气血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10 16:50:51

肠息肉别乱治,散结百次不如通瘀一天,先通后补才是关键,1 个古方通肠道气血,气血顺了息肉渐消! 从医近30 年,我看过太多肠息肉患者,发现大家都有个普遍问题:一查出肠息肉,就急于寻求各种散结方法,想快速消除息肉,比如尝试各种所谓的散结偏方,或者大量服用具有散结功效的药物,结果不仅息肉没消,还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像腹痛加重、大便溏稀、食欲不振等。 其实肠息肉的调理,最怕 “盲目散结”,尤其是对于 “肠络瘀滞兼脾虚” 这种虚实夹杂的情况,单纯散结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气血更加不畅。今天就通过一个真实医案,给大家讲清楚肠息肉调理 “先通后补” 的重要性。 就说我之前遇到的一位患者,王女士,45 岁,是个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饮食也不规律,偏爱辛辣油腻食物。她来就诊时忧心忡忡地说:“大夫,我体检发现有肠息肉,在网上查了很多方法,吃了不少号称能散结消息肉的药,可这都快三个月了,不仅息肉没变小,最近还总觉得腹痛,大便也不成形,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吃点东西就觉得胃胀,整个人都没精神。” 我让她伸舌头,发现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增粗,把脉时脉象弦涩。这并非单纯的肠道有积滞,而是典型的 “肠络瘀滞兼脾虚” 的虚实夹杂证。 我询问她:“是不是工作压力大,经常久坐,还爱吃辣的和油腻食物?” 王女士点头称是。 这就找到了原因!长期压力大、久坐不动,再加上饮食不节制,容易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形成肠络瘀滞;而辛辣油腻食物又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虚。肠络瘀滞使得气血运行受阻,息肉难以消除;脾虚则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正气虚弱,更不利于病情恢复。此时盲目散结,就如同在堵塞的河道中强行清理淤泥,不仅无法疏通河道,还可能破坏河道本身,加重气血损伤,导致腹痛、大便溏稀等症状。 很多人分不清自己是单纯的肠道积滞,还是 “肠络瘀滞兼脾虚” 的虚实夹杂证,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单纯肠道积滞: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导致肠道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干结或黏腻不爽,口气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种情况可以适当采用一些消食导滞、散结的方法,比如保和丸等。 肠络瘀滞兼脾虚:除了有肠息肉外,还常伴有腹痛隐隐,痛处固定,腹胀,大便溏稀或黏滞,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舌头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腻或微黄,舌下脉络迂曲增粗,脉象弦涩或细弱。这种情况不能单纯散结,必须先通肠络之瘀,再补脾益气。 中医讲 “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对于肠道来说,通畅的气血运行是消除息肉的关键。针对王女士这种肠络瘀滞兼脾虚的情况,我给她开了 “膈下逐瘀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这个经典方,让她先通肠络之瘀,再补脾益气。 这个方子紧扣肠息肉虚实夹杂的病机,既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又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补),对肠络瘀滞兼脾虚型的肠息肉尤为对症: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这几味药是活血化瘀的主力,能够疏通肠络中瘀滞的气血,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为消除息肉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香附、乌药、枳壳:理气止痛,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增强化瘀之力,同时缓解因气滞血瘀引起的腹痛症状。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脾虚的问题,为身体补充正气,提高抵抗力。薏苡仁、山药:健脾渗湿,辅助党参、白术、茯苓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减少水湿内生。 甘草: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力更加平和,协同发挥作用。 我让王女士停掉之前吃的散结药,按方服药,同时嘱咐她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10 分钟,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坚持两个月后,王女士来复诊,高兴地说:“大夫,吃了这个药后,腹痛明显减轻了,大便也正常了,人也有精神了。” 复查肠镜发现,肠息肉有所缩小。我又在原方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药物剂量,增强补脾益气之力,巩固治疗了一个月。再次复查时,肠息肉基本消失。后续让她用山药、芡实煮粥,长期食用,以调理脾胃,巩固疗效,至今未复发。 很多人一发现肠息肉,就一门心思地想着散结消除,却忽略了通瘀和补脾的重要性。其实对于肠络瘀滞兼脾虚这种虚实夹杂的情况,通瘀一天比散结百次还管用 —— 肠道气血通畅了,再配合补脾益气,增强正气,息肉自然会逐渐缩小直至消除。 但要注意:这个方子以通瘀行气、健脾益气为主,症状改善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适当减少活血化瘀药的用量,增加补脾益气的药物;如果是单纯的肠道积滞,还是要以消食导滞、散结为主,或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