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杀出个一个程咬金,夺下诺贝尔和平奖,特朗普还没说话,美国民众一片激愤! 2025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一声敲槌,直接把和平奖颁给了委内瑞拉的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让心心念念好几年的特朗普结结实实扑了个空。 你说特朗普能不难过吗?他为了这个奖,可是没少折腾,从第一任期就开始游说,到了第二任期更是火力全开,恨不得天天把“我解决了七场战争”挂在嘴边,甚至放出话来说,要是再不给他颁奖,那就是“对美国的侮辱”。结果呢,委员会根本不吃这套,奖项公布前就直接放话,说最终名单在特朗普宣布加沙停火协议之前就定好了,意思明摆着:您那最后一刻的突击操作,不好使。 特朗普这次为啥没戏,因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通道在今年1月31日就关闭了,那会儿特朗普才刚上任十几天,根本来不及攒出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硬成绩。 而且,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那五位委员,可不是能被政治压力吓倒的主儿,人家特别强调独立性。特朗普那边又是打电话给挪威前北约秘书长打听情况,又是在联合国大会上暗示自己该得奖,甚至还闹出过白宫会议上国务卿匆匆递纸条,催特朗普赶紧发社交媒体宣布停火协议,就为了抢在诺奖公布前造势的戏码。 这种操作,在讲究低调、持久贡献的诺贝尔委员会看来,可能不仅不加分,反而有点掉价。有诺贝尔奖专家早就看得明白,直言“特朗普今年不会得奖,我百分百确定”。 那么,半路杀出来的这位“程咬金”马查多又是何许人也?她可是个狠角色,58岁,委内瑞拉自由党的创始人,为了推动国内从独裁走向民主,这些年过得东躲西藏,连生命都受到威胁,但一直没放弃斗争。诺贝尔委员会把奖颁给她,表彰的是她“为促进委内瑞拉人民的民主权利所做的不懈努力”,称赞她是“拉丁美洲平民勇气最杰出的典范之一”。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不是特朗普没得奖,而是美国民众的反应。就在颁奖前大概半个月,一项民调显示,高达76%的美国人都觉得特朗普不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支持他的人只有可怜的22%。 就连共和党内部也分裂得厉害,支持和反对的各占49%。这说明啥?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自己都不买特朗普“和平缔造者”的账。民调还发现,足足60%的受访者不满意他处理俄乌冲突的方式,58%的人不认可他对加沙冲突的处理。 所以,这边特朗普为自己没能获奖可能正憋着火,那边美国国内倒是先激愤起来了,不过不是为他鸣不平,反而是觉得这结果挺合理,甚至有点“打脸”的意味。 特朗普的盟友里,像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开奖前一天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用AI生成的图片,画面是自己给特朗普戴上诺贝尔奖章,配文夸他“当之无愧”。这“神助攻”当时看着热闹,现在结果一出,反倒成了尴尬的讽刺。 白宫这边,反应也挺快,奖项公布后立马指责诺贝尔委员会“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反倒是特朗普本人,暂时还没公开跳脚,倒是和获奖的马查多通了电话,不过聊了啥,没人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倒是出来说了句“特朗普确实在解决复杂危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朗普还赶紧在自家社交平台上转发了,说了句“感谢普京总统!”这画面,怎么看都透着一股酸溜溜的意味。 说到底,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这份执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和前任奥巴马较劲。他一直对奥巴马2009年上任没多久就拿奖耿耿于怀,多次抱怨“奥巴马什么都没做就得了奖”。国际关系学者也分析,特朗普把这奖看成是世界对他外交成就和个人合法性的终极认可。 但诺贝尔委员会显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它更看重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扎实的和平推进工作,比如2016年获奖的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人家是在谈判桌上耗了六年,才最终结束了长达52年的内战。 相比之下,特朗普那种“交易式”的、喜欢大张旗鼓宣传的短期协议,在委员会看来可能根基还不稳。再加上特朗普过去的一些政策,比如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发动贸易战等,也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符合诺贝尔遗嘱中“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的精神。 所以,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这场大戏,与其说是特朗普的“失利”,不如说是诺贝尔委员会一次鲜明的立场宣示。它告诉世界,和平奖更愿意表彰那些在沉默中坚守的勇气,而不是在麦克风前的喧嚣。 至于特朗普,他的“和平奖梦想”看来还得再放一放,下次要是真想冲奖,可能真得拿出点更实在、更经得起国际社会检验的持久和平成果才行。而美国民众的普遍看法,或许也预示着,在国内政治高度极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将诺贝尔奖高度政治化的举动,都可能在国内引发更大的争议和反弹。
半路杀出个一个程咬金,夺下诺贝尔和平奖,特朗普还没说话,美国民众一片激愤! 20
思念蚀骨灼心
2025-10-11 10:39:3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