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

悠然话史 2025-10-11 14:34:27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吴若兰纽约书房红木相框里的《光明日报》旁,摆着半块玉佩——这是1982年吴天一赴美探亲时,留下的“暂别信物” 泛黄的报纸上“吴天一”三字被红笔圈出,玉佩的纹路里还藏着青海的沙粒,这两件物品,串联起横跨30年的骨肉重逢。   2023年,吴若兰整理旧物时,又摸到了那半块玉佩。 指尖划过冰凉的玉面,想起1982年哥哥离开纽约的清晨。 吴天一把玉佩塞进她手里:“等青藏铁路通了,我再带另一半来。” 那时她还不知道,哥哥口中的“大事”,要耗掉他半生光阴。 如今玉佩仍在,哥哥却再没提过“带另一半来”的约定——他把心留在了高原。   1980年深秋,吴若兰在联合国办公室接到总领馆电话。 “确认了,青海的吴天一,就是你要找的人。” 她握着听筒,眼泪突然掉下来,桌上的《光明日报》被浸湿。 文章里写吴天一“在牧区调研时摔断肋骨,仍坚持记录数据”。 这让她想起小时候,哥哥为了保护她,被野狗咬伤也不喊疼。   1981年春节,吴天一收到妹妹寄来的包裹。 打开是件厚毛衣,附纸条:“青海冷,别冻着。” 他把毛衣穿在身上,去海拔5000米的牧场测血氧。 牧民看见他,递来热奶茶:“好曼巴,这么冷还来?” 他笑着摇头,心里却暖得发颤——这是30年来,第一次收到家人的牵挂。   1949年那个傍晚,吴天一躲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 父母收拾行李要去台湾,喊他一起走,他却攥着课本不肯动。 “我要考医科,以后给老百姓治病。”13岁的他声音发颤。 飞机起飞的轰鸣声越来越远,他望着天空,眼泪砸在课本上。 那时他不知道,这一别,要等31年才能再见到家人。   1982年,吴天一在纽约机场见到父母时,喉头哽咽。 父亲头发全白了,母亲抱着他,手不停地抖。 美国某大学的教授找他谈:“给你实验室,年薪是国内的20倍。” 他却指着报纸上青藏铁路的报道:“那里有14万人等着我。” 探亲的3个月里,他没去任何景点,只泡在图书馆查高原病资料。   1984年,吴天一回青海后,带着团队扎进昆仑山。 为了测不同海拔的氧气含量,他每天爬5次雪山。 有次缺氧晕倒,醒来第一句话是:“数据记下来了吗?” 妻子送衣服来,看见他手上的冻疮,心疼得掉泪。 他却笑着说:“这点伤算啥,工人在工地更苦。” 1996年,吴若兰收到哥哥寄来的包裹。 里面是本《高原病防治手册》,扉页写:“给若兰,这是我的成果。” 她翻到扉页的照片,哥哥站在青藏铁路工地上,晒得黝黑。 那时她才知道,哥哥当年说的“大事”,是守护14万建设者的生命。 后来她把手册翻译成英文,寄给美国的医学机构,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高原医学。   如今,吴若兰的书房里,那半块玉佩仍摆在显眼处。 她每年都会给哥哥寄些抗高原反应的药品,附信问“玉佩啥时能凑齐”。 吴天一90岁时,还在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上班,办公室墙上挂着全家福。 他常跟同事说:“我妹妹在纽约,帮我把高原医学推向了世界。” 那半块玉佩,成了兄妹俩的约定——一个守着高原,一个守着牵挂,虽隔大洋,却心意相通。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吴天一: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

1 阅读:8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