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名,有点意外,没想到印度获诺奖人数居然这么多。 居然

豆莱说说 2025-10-11 18:34:14

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名,有点意外,没想到印度获诺奖人数居然这么多。 居然足足有11个,在亚洲稳稳坐第二把交椅,这实在颠覆了不少人对它的固有印象。   毕竟提起印度科研,不少人先想到的是“软件外包”,谁能料到它在诺奖舞台上藏着这么些家底?   最早拿奖的是1913年的泰戈尔,这位文学巨匠算是为印度开了先河,而真正硬核的是1930年的拉曼,他靠本土实验条件发现“拉曼散射”,拿下亚洲首个诺贝尔科学奖,这可是实打实的硬功夫。   但打那之后,印度本土再难出科学类诺奖,剩下的不是和平奖就是经济学奖,还有好几位得主早就加入了美英国籍,比如2019年拿经济学奖的班纳吉,虽出生在印度,后来早成了美国人。 对比下邻居们更有意思,日本凭着29个诺奖稳坐亚洲头把交椅,光2000年后就拿了13个,自然科学领域更是能排到世界第五。   咱们中国算上杨振宁、屠呦呦这些,总共8个。   但这组数字压根说明不了啥,诺奖那滞后性简直能熬白头发,日本今年拿奖的成果,源头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从攻关到获奖整整等了三四十年。   有人说诺奖是西方的“自娱自乐”,这话不算全错,印度能拿这么多奖,多少沾了“西方语境”的光。   泰戈尔写英语诗歌,经济学奖得主研究的理论符合西方学术框架,连今年领跑文学奖赔率的阿米塔夫·高希,也是靠英语写作敲开西方大门。   而中国科研的发力点多在“卡脖子”的硬核领域,这些成果要被西方主导的评审体系完全认可,本就需要时间沉淀。   但咱也别慌,中国的年轻学者大多是2010年前后培养起来的,按科研规律,2030年左右该出基础研究成果了,再等国际认可到2050年,正好是学者们60多岁的黄金获奖年龄,到时候井喷式爆发绝非空想。   说到底,诺奖这东西本质是“过去时”的勋章,反映不了当下的实力对比。如今中美博弈里“东升西落”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国际话语权正在一点点拿回来。   等咱们的科研成果真正改变世界的时候,别说诺奖,就算是新的国际评价体系,也得围着实力转。   印度能靠11个诺奖打破偏见,咱华夏儿女的科研积淀,迟早也会在世界舞台上结出硕果。

0 阅读:44
豆莱说说

豆莱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