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晚年,四肢浮肿溃烂,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他将弟子叫到身边,再三叮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1 18:47:57

弘一法师晚年,四肢浮肿溃烂,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他将弟子叫到身边,再三叮嘱:“等会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在四个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然而,在火化时却怪声频发,弟子惊恐,赶忙拉出骨灰床,谁料,竟然捡出了1800颗金光闪闪的舍利子!   1942年秋,泉州温陵养老院的小屋,弘一法师靠在藤椅上,指尖摩挲着衣角的补丁。弟子递来熬好的药,他轻轻摇头:“不必了,省下的药给更需要的人。” 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他让弟子拿来纸笔,写下“悲欣交集”四字,笔锋轻颤却透着平静。“我走后,棺龛四角要放小碗水。”他望着弟子,眼里有柔光,“别让蚂蚁跟着遭了火。” 弟子想问缘由,他却闭上眼,轻声念起了佛号,声音越来越弱,最终没了气息。   1905年日本东京,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在画室里,正给母亲缝一件素色棉袄。针线在他指间翻飞,同学笑着说:“你一个富家公子,还会做针线活?” 他却认真道:“母亲在老家受了不少苦,这件棉袄得我亲手做才安心。”后来母亲去世,这件棉袄成了他最珍贵的念想,出家后也带在身边,破了就自己补,补丁越积越多。 有次弟子见他补衣服,不解地问:“师父,为何不换件新的?”他摸着补丁:“这上面有母亲的温度,换不得。”   1918年杭州虎跑寺,李叔同剃度出家,法号弘一。妻子带着孩子在寺外跪了三天,求见他一面,他却在禅房里静坐念佛。弟子劝他:“师母和孩子太可怜了,见一面吧。” 他睁开眼,眼里满是痛苦,却还是摇头:“见了,就走不出这红尘了。”夜里,他拿出母亲的棉袄,贴在胸口,无声落泪,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早已看透,世间离别本是常态。 第二天,他让弟子给妻儿送去些钱财和书信,信里只写了“珍重”二字,却藏着万般不舍。   1937年厦门,抗战爆发,弘一法师在寺庙里组织募捐。他把自己仅有的几件衣服都捐了出去,只留一件破僧袍。弟子心疼地说:“师父,您就剩这一件衣服了。” 他却笑着说:“出家人,有衣蔽体就够了,前线的战士还在挨冻呢。”有次日军飞机空袭,众人都往防空洞跑,他却留在禅房,护着募捐来的钱款。 “这些钱是救急的,不能丢。”他说这话时,窗外炮弹声不断,他却异常平静。   1940年泉州,弘一法师的脚开始浮肿,却依旧坚持给弟子讲经。他坐在蒲团上,腿上盖着母亲的旧棉袄,声音虽弱却清晰。 “做人要慈悲,哪怕对一只蚂蚁,也要心存善念。”他指着墙角的蚂蚁,“它们也是一条性命。” 有次弟子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他让弟子给蚂蚁念往生咒,还说:“万物平等,没有高低之分。” 从那时起,弟子们便知道,师父的慈悲,早已融入到每一件小事里。   如今,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手迹,被珍藏在泉州开元寺的展厅里。旁边摆放着一件带着补丁的僧袍,正是他当年穿的那件,衣角的补丁上,还能看见当年给母亲缝衣时的针脚。 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瞻仰这位高僧的遗物,感受他的慈悲与智慧。有人在留言本上写道:“大师连临终都想着蚂蚁,这份慈悲,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而那四只装满水的小碗,虽早已不在,却成了世间最温暖的符号m它告诉每一个人,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红尘,而是对万物心怀敬畏与善意。 就像弘一法师所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一念慈悲,万般温暖。”   信源:中国网教育 2025-06-27 16:22·晚年四肢溃烂浮肿,却拒绝用药,直面死亡——这,就是弘一法师。

0 阅读:9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