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磅宣布! 周六刚开始,上海就发布了《措施》,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包括

康安说历史 2025-10-13 01:01:03

上海重磅宣布! 周六刚开始,上海就发布了《措施》,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硅光、第四代半导体、6G、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板块,可以说涵盖了科技的方方面面,布局和眼光非常长远! 先看脑机接口这块,上海已经不是光喊口号了。本地企业阶梯医疗搞出的超柔性植入式系统,已经在华山医院完成了临床试验,一名截肢受试者植入后三周就能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玩游戏,操控水平和普通人用触摸板差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电极设计,做得比头发丝还细 100 倍,植入的时候只需在颅骨开个 3 到 5 毫米的小孔,比马斯克的 Neuralink 创伤小得多,尺寸还只有对方的一半。 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在准备建医疗级生产平台,年底就要推出 256 通道的下一代产品,通道数是现在的 4 倍,未来还打算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让瘫痪病人能用意念指挥机械臂,这步子迈得比不少国家都扎实。 具身智能的落地速度更让人意外,清华大学的团队直接把医疗机器人搬进了上海六院。这款轮式人形机器人身高 1.6 米,能给骨科患者做预诊,测步态、查肌力一套流程下来只要 5 到 8 分钟,一天 8 小时能服务 60 多个病人,相当于给医生配了个不知疲倦的助手。 这个项目在上海杨浦区成立了清瞰智能公司,靠着本地孵化器的支持,半年就从实验室走进了三甲医院,现在还在和北京协和、洛阳正骨医院谈合作,看来用机器人看病很快就要不是新鲜事了。 更妙的是脑机接口和具身智能已经开始联动,双方正在研发 “脑控” 机器狗和机械臂,未来碳基生命和硅基设备的协作可能就在上海先实现。 类脑智能更是解决了当下 AI 的大难题。现在的大模型动辄几十瓦功耗,而上海时识科技搞的 “感算一体” 芯片,功耗只有 0.7 毫瓦,连普通芯片的零头都不到。 这芯片还特别擅长抓动态画面,装上它不用专业设备就能拍清闪电的瞬间,原理就是模仿人脑的神经工作方式。为了推产业化,上海还牵头搞了个类脑智能联盟,拉上 200 多家机构建数据集、定标准,把智能网联汽车、医疗设备这些场景都打通了,就是要让低功耗 AI 尽快用起来。 量子科技这块上海直接拿下了世界纪录。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的团队用 AI 技术搞出 2024 个原子的无缺陷阵列,刷新了全球纪录。 更关键的是重排这些原子只需要 60 毫秒,而且不管未来扩展到几万个原子,耗时都不变,这等于给量子计算打开了 “万原子时代” 的大门。现在他们的单比特门保真度达到 99.97%,双比特门 99.5%,已经追上了哈佛的水平。 更狠的是上海在搞全链条布局,从整机、设备到算法、基金全配齐,还要建量子产业集聚区,摆明了要抢全球量子高地。 6G 领域上海已经开始织 “天地一张网”。中国电信在上海拿下的 “天地一体化传输” 专利,能让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无缝衔接,偏远地区也能通信号,还优化了卫星通话的时延和质量。 松江的 6G 信通智谷已经聚集了 29 家相关企业,从核心器件到智能终端都有覆盖,依托移远通信这些龙头企业,形成了 “研发 - 验证 - 应用” 的闭环,而且上海还在建专门的 6G 试验网络实验室,就是要在标准制定上占得先机。 硅光和第四代半导体则是打基础的关键。上海明确了到 2025 年核心环节国产化率要提到 40% 以上,通过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催熟产业。 针对不同技术采取分层策略,短期推生物制造芯片量产,中期让类脑芯片进智慧城市试点,远期攻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 2024 年光可控核聚变靶向材料就拿到了 15 亿元专项基金,可见投入力度之大,毕竟这些技术是未来所有高科技的 “地基”,现在不抓紧布局,将来就要受制于人。 从这些细节能看出来,上海这份《措施》不是简单列清单,而是每个板块都有企业扛旗、有技术突破、有场景落地,还搭好了产业生态。 脑机接口连生产平台都备好了,量子计算卡准了中性原子路线,具身智能直接扎根医疗场景,6G 打通了天地网络,类脑智能解决了功耗痛点,半导体筑牢了产业根基,各个领域还能互相借力,比如脑机接口联动具身智能,AI 赋能量子计算。 这哪里是布局产业,简直是在打造一个未来科技的 “生态圈”,等这些技术真正落地,带来的可就不是一时的消费热潮,而是能领跑几十年的竞争力。

0 阅读:72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