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7岁北大校长蒋梦麟提出离婚。发妻孙玉书不哭不闹,平静地对他说:“休

浅笑对风吟 2025-10-13 11:11:11

1932年,47岁北大校长蒋梦麟提出离婚。发妻孙玉书不哭不闹,平静地对他说:“休了我,你会后悔的。”不料,蒋梦麟冷冷地说道:“这辈子能娶到真爱,何来的后悔?”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台北的雨季格外漫长,潮湿的空气弥漫在病房每个角落。 蒋梦麟躺在病床上,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让他想起故乡浙江的梅雨季节。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北大校长,如今只能在病榻上回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1886年的浙江余姚,蒋家老宅的院子里种着几株桂花树。 幼年的蒋梦麟常在树下诵读诗书,先生夸他天资聪颖。 十二岁那年,父亲送他去绍兴中西学堂,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新式教育。 年轻的蒋梦麟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知识,同时也在传统儒学中汲取营养。 1908年的上海码头,汽笛长鸣。 蒋梦麟告别家人,登上了赴美的邮轮。 甲板上,他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立志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在太平洋的航行中,他时常站在船舷边,看着海天一线的远方,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留学期间,蒋梦麟先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农业。 他常常在实验田里待到日落,细心记录作物生长数据。 但渐渐地,他发现比起改良作物品种,改变人的思想更为迫切。 于是转而投身教育学,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 图书馆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在那里研读教育理论,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祖国的教育改革。 1917年归国后,蒋梦麟投身教育事业。 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里,他经常工作到深夜。 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墙上挂着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教育发展的重点区域。 他与蔡元培等人共同努力,推动北大的现代化改革。 只不过,他的个人生活却不如事业那般顺利。 父母为他安排的婚姻虽然平稳,却缺乏心灵上的共鸣。 孙玉书是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但两人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始终有限。 每当夜深人静时,蒋梦麟常常独自在书房徘徊,思考着婚姻的真谛。 转折发生在1928年。 好友高仁山的离世让蒋梦麟开始经常关照其遗孀陶曾谷。 陶曾谷的新式思维和开阔眼界让蒋梦麟感受到久违的精神共鸣。 两人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常常不知不觉谈到深夜,书房的灯光映照着他们投入的身影。 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蒋梦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与孙玉书离婚的决定并不轻松。 那个秋天的午后,蒋梦麟在书房里踱步良久,最终在离婚协议上签下名字。 孙玉书平静地接受这个决定,只是轻声说了一句:"你会明白的。" 这句话在往后的岁月里时常在蒋梦麟耳边回响。 与陶曾谷的婚姻初期充满温馨。 他们常常一起出席学术会议,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陶曾谷对北大事务的见解常常给蒋梦麟带来启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差异逐渐显现。 陶曾谷的强势性格与蒋梦麟的学者气质产生摩擦,生活中的小摩擦慢慢积累。 抗战时期,北大南迁。 在昆明的临时校舍里,蒋梦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费短缺、师资流失、设备简陋,种种困难接踵而至。 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想办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陶曾谷虽然尽力协助,但两人的关系却在这段艰难时期出现了裂痕。 1950年代在台湾的生活相对平静,但蒋梦麟的内心并不平静。 他时常思考自己一生的选择,反思过往的得失。 书房里的书籍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沉思的夜晚,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的思考轨迹。 晚年与徐贤乐的婚姻更是一段复杂的经历。 起初,徐贤乐的活泼性格给蒋梦麟的生活带来些许亮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差距和价值观差异逐渐显现。 蒋梦麟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适应年轻妻子的生活方式,而徐贤乐也对丈夫的保守作风感到不满。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蒋梦麟常常望着窗外发呆。 雨水顺着玻璃滑落,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 他想起故乡的桂花树,想起北大校园里的银杏道,想起那些曾经一起奋斗的同仁。 所有的荣耀与遗憾,都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蒋梦麟的一生犹如一部中国近代教育的缩影。 从传统私塾到新式学堂,从海外求学到归国效力,他亲身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而他的个人经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北大校园,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或许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蒋梦麟和他的同仁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所著名的学府,更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变革的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来者。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蒋梦麟执意娶拜金女为妻,老朋友胡适深夜给他写了一封信)

0 阅读:228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