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国国家天文台发布消息: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达1152颗,比全球其他望远镜加起来还多! 我真没想到中国在天文领域这么硬核地领先了。以前我们总在跟跑,现在直接领跑了,这背后是十一五到十四五整整十多年的积累。 脉冲星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宇宙里的 “超级灯塔”,是死去的大质量恒星留下的中子星,密度大得吓人,一立方厘米就有上亿吨重,还带着超强的磁场,转起来能精准发射电磁脉冲,就像宇宙里的精准时钟。 天文学家早就说了,研究它能检验相对论、找引力波,是探索宇宙的 “天然实验室”,谁能发现更多脉冲星,谁就掌握了研究宇宙的主动权。 现在全球总共发现的脉冲星也就 2800 颗左右,FAST 一个就占了近一半,而且同一时期里,其他国家所有望远镜加起来都没它发现得多,这领先优势真是明明白白的。 要知道这领先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整整十五年的功夫,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 早在 2007 年,国家就批了 FAST 的立项,那会儿这项目在不少国外专家眼里就是 “天方夜谭”,要建 500 米口径的望远镜,反射面比 30 个足球场还大,怎么让这么大的镜子精准捕捉信号都是世界级难题。 就说望远镜最关键的 “眼睛” 馈源舱吧,要在高空精准捕捉百亿光年外的信号,定位精度得达到毫米级。一开始国外都用刚性支撑,那馈源舱得有上万吨重,不仅花钱还不稳定。 咱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不服输,在西安一个废弃木工厂里搞试验,满地泥泞不说,寒冬里电脑冻得开不了机,夏天电路板又频频死机,就靠滑轮、电线这些简陋材料,一点点捋直钢索校准数据, 硬生生把馈源舱重量从万吨降到了 30 吨,还实现了毫米级定位,这在世界上都是 “变革式创新”。现在想起来,那些在旧厂房里熬夜调试的身影,真是咱们领跑的底气。 从 2011 年正式动工,到 2016 年落成,再到 2020 年通过国家验收,这十年里不知道攻克了多少难关。 就说那反射面吧,26 万平方米的面积,用了几千块单元板,得跟着天体运动随时调整形状,这技术以前没人试过。 还有选址在贵州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既能减少电磁波干扰,又能利用地形节省成本,这都是咱们科学家一点点勘察论证出来的智慧。 我还记得 2020 年 FAST 刚开放时,第一年才发现几十颗脉冲星,可到了 2024 年 11 月就突破 1000 颗,短短几年翻了十几倍,到现在的 1152 颗,这速度背后全是技术不断成熟的结果。 更厉害的是,FAST 发现的还不是普通脉冲星,里面有 170 颗毫秒脉冲星、120 颗双星脉冲星,还有 80 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 这些特殊脉冲星可是宝贝,就说毫秒脉冲星,转起来每秒能到几百圈,比咱们的闹钟准多了,用它来探测引力波再合适不过。 之前国外找了几十年都没多少,咱们一下子就发现这么多,难怪能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上取得突破,这都是硬实力的体现。 而且 FAST 的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 2.5 倍以上,能 “听” 到更遥远、更微弱的信号,那些以前藏在宇宙深处的脉冲星,别的望远镜看不见,到了 FAST 这儿就无所遁形了。 想想十几年前,咱们中国天文学家还得靠借用国外望远镜搞研究,观测时间都得看别人脸色。现在不一样了,FAST2024 年向全球开放后,一下子收到 15 个国家的观测申请,轮到别人来求咱们了。 这前后的变化,就是从跟跑到领跑最真实的写照。就像西电团队的段学超教授说的,他们从解决望远镜的技术难题,到现在把技术用在 “逐日工程” 上搞空间太阳能电站,这就是领先之后的底气,能把天文技术用到民生领域,多了不起。 可能有人会问,花这么多钱建望远镜值不值?我觉得太值了。这 1152 颗脉冲星不仅是数字,更是咱们国家科技实力的证明。 从十一五立项时的大胆构想,到十二五建设中的攻坚克难,再到十三五调试中的不断突破,最后到十四五的成果井喷,这十五年里,国家持续投入,科学家接力攻坚,没有半点急功近利。 就像那座废弃木工厂里诞生的技术奇迹,咱们的领跑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代代人 “啃硬骨头” 的韧劲。 现在 FAST 还在建核心阵,未来灵敏度还能再提升,肯定能发现更多宇宙奥秘。看着咱们国家从天文领域的 “追随者” 变成 “领跑者”,真心为咱们国家骄傲。 这 1152 颗脉冲星照亮的不仅是宇宙,更是咱们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这样的硬核领先,咱们还能见证更多!
遥遥领先中国今天正式宣布了10月12日,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的国家天文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