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

九鼎观世道 2025-10-13 12:23:28

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所有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桥梁、隧道、火车线路、高速公路、加油站、发电厂、变电站、等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近两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持续升级,让全球不少国家都看得心惊胆战。对东方大国来说,更是上了一堂生动、残酷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现代战争课”。 这场冲突暴露出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当国家利益真的受到威胁、战争全面爆发后,所谓“民用”和“军用”设施的界限几乎瞬间消失,只剩下“对手能不能用来打仗”这一个衡量标准。 很多人印象中,战争应该只打“军队”,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比如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动,目标早已不局限于军营、兵站和战壕。机场、火车站、桥梁、加油站、电厂、油库、工厂,这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基础设施,都成了被优先打击的对象。 原因很简单——在高强度现代战争里,任何能为对方输送物资、提供能量、转运兵力的地方,都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俄罗斯曾经炸毁一座民用大桥,还有很多人质疑,但事实证明,这座桥不单单是只供民用,这座桥夜间专供重型装备通行,白天才让平民车辆过路做障眼法。 战争中的“民用”外衣,常常只是障眼法。只要一旦被发现和军事行动挂钩,哪怕只是间接支持,也会被火力覆盖。 能源系统的打击也很典型。很多人以为发电厂、变电站主要服务居民,但战时这些地方最先保障的是雷达、指挥中心和军工厂。 去年冬天俄军大力打击乌克兰能源网络,许多前线部队失去电力支持,防空导弹阵地只能靠柴油发电机运转。 燃油用完后,俄军飞机便能轻松掌控空域。这种“断电”战术直接改变了局部战场的天平。 油料和交通枢纽更是生命线。没有燃油,坦克和装甲车就是一堆废铁。俄军多次摧毁乌方油库,加油站成为乌军装甲部队的临时补给点,补给一旦中断,部队机动和反击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铁路、公路、桥梁和平时承担着经济流通的角色,但到了战时,这些变成了输送武器、人力和战略物资的要道。所以很多关键节点都成了俄军重点清除的目标。 至于生产线、工厂的转化,在战时同样“见怪不怪”。一些本来生产民用设备的厂房,比如哈尔科夫的拖拉机厂,开战后直接转型修理或制造军用装备。 俄军发现后立即打击,切断了对方装备维修渠道。类似的例子还有汽车厂、造船厂等,平时看着和平无害,实际上战时能快速变为“后方兵工厂”。 信息和通信设施同样如此。表面上是服务民众新闻、通信,实际上战时承担着指挥调度、情报传递的重任。 俄军曾摧毁一处伪装成广播电台的通信枢纽,里面的设备能够实时与北约沟通,为乌军提供情报支持。这样的设施如不摧毁,敌方的作战效率就很难被削弱。 不可否认,每一次对基础设施的攻击都会带来平民生活的巨大不便。但从战争本身的逻辑看,优先削弱对手的后勤和支撑体系,是减少己方伤亡、尽快结束战斗的“被迫选择”。 早期俄军对民用设施有所保留,结果对方利用这些“民用”资源不断补充力量,反而让俄军陷入更大消耗。后来俄军果断调整,甩开顾虑,才逐渐掌握主动。 对东方大国来说,这些教训不能视而不见。不是要好战,而是要明白:面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只有全面掌控和摧毁对方的战争保障体系,才能最大限度争取主动。 机场、港口、工厂、能源交通节点,平时是经济命脉,战时却可能成为敌人赖以生存和反攻的根基。 现代战争没有绝对安全的“民用”区,只有“会不会成为对方力量延伸”的问题。只有看清现实、准备充分,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守住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 你们怎么看呢?

0 阅读:0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