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学用美国长臂管辖,台积电中美共管。中国商务部有关稀土严控令出台后,《纽约时报》对中国新一轮稀土管制评论说,台积电芯片含有大陆稀土元素,可能无法卖给美国。 稀土不是什么简单的工业添加剂,说白了,它就是尖端芯片制造的“神经系统”,一块完美的晶圆,它的诞生起点,就离不开氧化铈,没有这种稀土材料进行原子级的抛光,表面就不可能达到极致的平整度,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走进制造核心,大名鼎鼎的ASML光刻机,它那能实现纳米级精准定位的晶圆台,靠的就是由铽和钕制成的强力磁体,这颗“心脏”要是跳不准,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工艺进入14纳米以下,麻烦的量子隧穿效应,也就是漏电就来了,此时氧化镧、氧化铒这类高介电常数材料就得登场,它们的绝缘性是传统二氧化硅的数倍,像是晶体管内部最忠诚的“守门员”。 在冲向1纳米及以下制程的赛道上,钇和镝等元素已经成为先进EUV光刻胶的关键,负责精准地引导和吸收光子,可以说,从物理平整到量子约束,稀土贯穿了全流程,想找替代品?回收利用成本高,纯度也根本达不到芯片制造的苛刻标准。 那么如此关键的技术“粮食”,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张地缘博弈的王牌?这得从中国手里握着的一条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产业链说起,从徐光宪院士奠定的分离技术,到如今承担全球91%的精炼工作,中国早已不是单纯的资源供应方。 许多国家就算开采出稀土矿石,最终还是得乖乖运到中国来加工,因为在这里加工的成本,远比在自己家门口低得多,这种深藏的结构性权力,在10月9日那天被正式激活了。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新规,逻辑简单又犀利,任何产品,只要含有源自中国的稀土,哪怕比例低到0.1%,想出口就得先拿许可,而14纳米以下的先进芯片出口申请,不好意思,得逐案审批。 《纽约时报》的评论一针见血:这简直就是美国惯用的“长臂管辖”策略的镜像反击,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用技术的“粮食”来反制技术本身,这种力量的杠杆效应,瞬间传导至全球。 美国的国防工业感到阵阵不安,F-35战机雷达系统中,高达90%的永磁材料来自中国,欧盟那边更夸张,98%的稀土磁体都依赖进口,而他们自己,根本没有成熟的精炼技术。 而在这场地缘风暴的震中,台积电的处境最是尴尬,简直就是“两头受气”,美国市场禁止它向中国大陆出售高端芯片,而中国的新规,又可能让它那些含有稀土的芯片,无法再运往美国。 这局面充满了讽刺,其创始人张忠谋曾断言,中国大陆无法扼杀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但现实是,产业链的脆弱性,让这位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 这不是孤立事件,光刻机巨头ASML的仓库里,稀土磁体的库存据说只够维持大约8周,如果想重新设计生产线来规避?那至少需要18个月,这场由“工业维生素”引发的供应链冲击,才刚刚开始。 以上信息来源于风闻 《纽约时报》:台积电恐无法向美国出售任何半导体芯片
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
【2评论】【37点赞】
降魔金刚
让稀土和黄金挂钩,要稀土材料,要等质量的黄金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