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彻底变了,今年国庆长假,出现了3个反常现象,外媒直呼不敢相信。 今年国庆假

老阿七说史 2025-10-13 15:44:57

风向彻底变了,今年国庆长假,出现了3个反常现象,外媒直呼不敢相信。 今年国庆假期刚刚结束,朋友圈却像是还在假期里,满屏的旅行照、美食打卡、金店排队、红色旅游打卡照,甚至还有不少人晒出了自己在景德镇“拉坯”的手指泥浆图。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在10月8日发了一条朋友圈:“风向真的变了。”语气里没有炫耀,更多是震惊和感慨。 三大“反常”现象,几乎在一夜之间让整个社会的节奏和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 原本不少人预测,今年的国庆长假可能会“平淡收场”,消费疲软、出行冷清、投资观望,甚至有外媒在9月初还在引用“通缩压力”来分析中国内需趋势。 然而,事实狠狠打了这些看衰者一巴掌。 反常现象一:“人从众”模式重启,旅游消费“逆势”火爆得离谱。 10月6日,文旅部公布数据: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8.88亿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7534.3亿元,同比增长17.3%。 今年的假期多了“中秋+国庆”八天,理论上人次和消费额应该上涨,但很多专家早在8月就表示,部分家庭收入承压,消费意愿或将趋于保守。 但现实是,很多热门景区在10月3日前就已售罄门票,12306系统一度瘫痪,连山西平遥古城都挤得水泄不通。 在朋友圈里,有人凌晨4点起床赶去北京故宫排队,有人凌晨2点还堵在回成都的高速上,还有人带着孩子在广西阳朔的田间民宿里连住5晚。 这种“疯玩式”出游,不仅是报复性消费的延续,更是人们对生活重新燃起的热情。 这不是简单的出游,而是一种社会心态的转向,疫情三年让很多人意识到生活的脆弱,也培养了他们“及时行乐”的意识。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乐”,不再是盲目炫耀,而是更讲究“质感”与“体验”。 反常现象二:黄金市场火了,买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你知道现在的金价多少吗?” “1100多一克,疯了吧?但人还是一堆一堆往里挤。” 国际金价在10月初突破了每盎司2000美元,而国内品牌金饰普遍在1050元/克以上,更有甚者逼近1200元,半年前,还是800多。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波购金潮的主力军,竟然是90后和95后,他们不再沉迷于“消费主义陷阱”的潮牌,而是开始研究金价走势、K线图、国际经济形势,甚至在小红书上交流“怎么买金不吃亏”。 唯品会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国庆期间黄金类目销售同比增长47%,其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超七成,且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 一位广州的珠宝店老板说:“以前买金的是来结婚的,现在是来理财的。” 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避险思维”的普及。 过去大家盲目追求高收益,炒股、炒币、炒基金,结果很多人被高波动和不确定性消耗得身心俱疲。 现在,他们开始追求“稳定性”,哪怕收益低一点,只要能保值、抗通胀,就愿意买。 而黄金,既能装饰,又能保值,还没有太多技术门槛,自然成为大众首选。 反常现象三:旅游目的地“向内转”,文化自信成最大亮点。 很难想象,今年国庆假期最火的城市之一,是景德镇,这个历史上的“瓷都”,今年国庆接待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连夜间“陶艺体验营”都一位难求。 而井冈山、延安、嘉兴南湖、贵州黔东南等“非主流”目的地,也在国庆期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一家专注于“红色旅游+研学”的旅游公司说:“我们原本只安排了两批延安的行程,结果临时加了7批都不够。” 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甚至00后,他们穿着汉服,在古镇打卡;他们在红色教育基地认真听讲;他们在南湖的红船旁安静自拍,不喧哗、不浮躁,和过去“打卡式旅游”判若两人。 这不是文艺复兴,而是文化回归。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国外的酒店再豪华,也敌不过家门口的温度;国外的风景再梦幻,也比不上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今年出境游虽然也有恢复,但相比于国内的热度,显得有些“平静”。 人们开始向内寻找意义,重拾对文化、历史和身份的认同,这不仅是旅游行为的变化,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 这三大“反常”现象——旅游消费爆发、黄金市场火爆、旅游目的地向内转——本质上并不只是数字的变化,而是一种社会集体心理的表达。 它反映出人们在经历了不确定的几年后,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花钱”的生活,什么是“安全”的投资方式,什么是“有意义”的旅行。 这不是疯,是醒。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更加理性、自信和有弹性的阶段,人们不再一味追求表面的繁华,而是开始关注内在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个假期,只是一个开始,外媒不敢相信的背后,是他们还没读懂的新中国叙事:我们正在用更有质感的方式,去过更有方向的人生。 信息来源: 央广网:《首日,游客量、消费额双增!借助火热数据看假日文旅市场活力显现》-2025年10月2日 环球网:《中转式旅游:追求 “高性价比” 与 “松弛感”》-2025年2月24日

0 阅读:35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