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歼-35的消息,谁没被这款“中国首款自主隐身舰载机”震撼到?可越深入了解越发现,比起战机本身,背后总师孙聪的故事,才更让人拍案叫绝,这位扎根沈飞40年的舰载机老兵,手里攥着的,全是中国军工的逆袭密码。 很多人知道歼-35牛,却未必清楚:它的起点,其实是一款叫FC-31的“技术验证机”。当年国外对隐身舰载机技术严防死守,从隐身涂层到适配航母的起降结构,连个参考都没有。可孙聪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他带着团队一点点试,把验证机的短板逐个补上,硬是磨成了能上航母的“实战利器”。而这,早已不是他第一次创造奇迹。 早在歼-35之前,孙聪就用歼-15改写了中国舰载机的历史。当年舰载机着舰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蹈”,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就是这个难题,孙聪带着团队啃了下来:几千次试验,零事故!正是这次突破,让中国彻底掌握了舰载机着舰核心技术,为后来的歼-35铺好了路。 如今的歼-35,身上全是孙聪团队“抠”出来的细节,每一个都戳中实战需求:首先就是他的隐身性能拉满。 机身弧线反复优化,加上均匀的隐身涂层,雷达反射面积直接压到0.001平方米,差不多一张A4纸大小,比一只信天翁还小,对手想发现它?难! 其次就是它一绝的双模式起飞:不用任何改装,既能在福建舰的弹射器上平稳起飞,也能从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甲板直冲蓝天。 要知道当年歼-15为了适应滑跃,还特意加了鸭翼;而歼-35这手“一机适配三舰”的本事,连美军的F-35C都做不到! 最后就是动力和安全性的双保险:配了两台涡扇-19发动机,总推力超24吨,速度能飙到2.2马赫。更关键的是“双发优势”,就算一台出问题,另一台也能撑着返航,对海上飞行来说,这就是保命符。 要是拿美军的F-35C对比,歼-35的硬实力更显底气:F-35C只有一台发动机,速度才1.6马赫,真要空中较劲,机动性先输一截。 武器挂载上,歼-35内置弹舱能塞6枚霹雳-15导弹,F-35C才4枚;更别说歼-35还能外挂鹰击-12反舰导弹,空战、反舰两头不落,妥妥的“空中武库”。 孙聪的厉害,不光在技术,更在“看得远”。他早就想到战机“升级难、成本高”的痛点,直接搞了模块化设计,把发动机、雷达这些关键部件做成“积木”,想升级?换个模块就行,一下解决了装备迭代的大难题。 现在歼-35不光有舰载版,还衍生出了空军版歼-35A:不用折叠机翼,去掉尾钩,照样能对地、对海作战。 这种“一机双型”的思路,把资源利用到了极致,也让中国成为少有的能同时拿出舰载、空军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 说到底,歼-35的意义远不止“一款新飞机”。当年我们连隐身舰载机的门都摸不到,孙聪和团队从0开始,把隐身涂层、航电系统、起降结构这些“卡脖子”的技术全突破了,直接打破了美国在隐身舰载机领域的垄断。 这位院士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懂技术,但更懂中国的需求。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像定海神针一样告诉大家:“别慌,路子能走通。” 从歼-15的跟跑,到歼-35的并跑甚至领跑,孙聪和团队走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军工的硬气之路。 现在再看歼-35刷屏,才明白:我们追的不只是一款战机,更是像孙聪这样“为国铸剑”的人。他们才是最该被记住的“顶流”!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7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