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9年“炸馆”事件发生后,克林顿向中国道歉,李肇星说“你得写下来”。克林顿说“你承诺别把我写道歉信这事捅出去,我就写”。李肇星说“行”。结果没几天就被美国自家小报泄露出去。 199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轰炸,让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陷入火海,但很快,事件的焦点就从爆炸本身,转移到了一场关于“道歉”的争论上。 一开始,美方仅以 “误炸” 二字搪塞,再加上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记者围堵下作出的简短致歉,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中国民众的滔天怒火。中方认为美方此举毫无诚意,根本不打算接受这样的解释。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白宫,当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直面克林顿总统时,他没有满足于对方口头上的哀悼与歉意。 而是出了一个关键道具,一本吊唁簿,同时平和地解释:用 “白纸黑字” 记录下来是中国人表达郑重态度的一种传统做法。 这个要求让克林顿有些犹豫,但最终,总统还是只能将原本口头表达的歉意,一笔一划地写成了文字。 其实,克林顿之所以能同意签字,主要还是李肇星提前做了准备,在和克林顿见面之前,他已经多次在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等主流媒体上发声。 还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三枚精确制导导弹,为什么会从不同角度击中中国使馆?” 这个反问让主持人答不上来,也成功给美方施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而克林顿也写书面道歉提了一个条件 —— 让李肇星承诺,绝对不把这件事透露出去,这本质上是一场交换,美方就是想把道歉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不想让更多人知道。 但戏剧性的是,这个保密协议最终被美国自家的一家小报给打破了,费尽心机想要控制信息的美方,连自己的后院都没管住。 反观中方,自始至终信守承诺,李肇星对泄密事件不予置评,一副“这是你们自己家务事”的态度,隔岸观火。 同一份道歉信,在中美两国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对中国人来说,那白纸黑字是对三位遇难同胞的告慰,是国家尊严得到维护的象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交代。 可在美国媒体眼中,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把总统的亲笔道歉描绘成一种向中国“服软”的丢脸行为,甚至有媒体尖刻地比喻,说克林顿就像一个在老师面前写检讨的犯错小学生。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差地别的解读?这背后,其实还是那个老道理:“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道歉是否真诚、是否有分量,最终还是取决于对方的实力,李肇星则通过谈判的智慧为当时的中国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信息来源: 《李肇星忆“炸馆事件”:我逼克林顿写“检讨》人民网 《二十年后这样的中国,还有谁敢“误炸”?》环球时报
[微风]1999年“炸馆”事件发生后,克林顿向中国道歉,李肇星说“你得写下来”。
千浅挽星星
2025-10-13 17:44: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