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山十年轮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也是麻栗坡烈士陵园中牺牲职务最高、年龄最大

探史官 2025-10-13 20:23:32

他是老山十年轮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也是麻栗坡烈士陵园中牺牲职务最高、年龄最大的烈士之一,他就是一等功臣张正光烈士。 1984年7月12日那个闷热的清晨,越军的炮火像疯了一样砸向我军阵地,时任35207部队副政委的张正光,本可以在后方指挥室坐镇,却执意要到最前沿的146高地。身边的参谋拉着他的胳膊劝,说前沿太危险,有通讯员来回传信就够了,他却摆了摆手,只说了句“看不到阵地,我心里不踏实”。 那会儿他已经46岁了,比阵地上大多数战士的父亲年纪还大,爬起山来却一点不含糊。战士们后来回忆,副政委背着望远镜,裤腿上全是泥,额头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却还笑着跟大家说“你们年轻人能扛,我这老骨头也不差”。谁也没想到,这句玩笑竟成了他留给战士们最后的温暖。 当天下午,越军的一发炮弹落在了指挥工事附近,弹片飞溅的瞬间,张正光第一反应不是躲,而是把身边的通信兵往身后拽。就是这个动作,让他的腹部被弹片击中,鲜血一下子浸透了军装。卫生员赶来包扎时,他还咬着牙说“先救战士,我没事”,可话音刚落,就昏了过去。 部队把他往后方医院送的时候,他醒过来一次,拉着教导员的手,断断续续地问“146高地还在不在?战士们伤亡多不多?”直到教导员用力点头说“阵地没丢,兄弟们都在”,他才慢慢松开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后来整理他的遗物时,大家发现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战士们的家庭情况,谁家有困难、谁的父母生病,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没提过自己的事。 有人说,他本可以不用冲在前面,副政委的职务,在后方指挥也完全符合规定。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从参军那天起,他就没把“职务”当特权。抗美援朝的时候,他还是个小战士,就敢抱着炸药包炸敌人的碉堡;和平年代练兵,他也总跟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冬天在雪地里练战术,手脚冻得通红也不喊停。在他心里,“军人”这两个字,从来不是靠嘴说的,而是靠行动拼出来的。 现在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张正光烈士的墓碑前,总有人放上一束束鲜花,有老兵专程从千里之外赶来,对着墓碑敬个军礼,轻声说句“副政委,我们来看你了”;也有年轻的学生,在墓碑前读他的事迹,眼里含着泪。这些鲜花和敬意,不是因为他的职务有多高,而是因为大家记得,有这样一位老军人,用生命护住了战友,守住了阵地。 我们常说“英雄永垂不朽”,可真正的不朽,从来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名字,而是刻在人们心里的记忆。张正光烈士牺牲的时候,他的孩子还很小,如今孩子们也成了父亲,他们总会跟自己的孩子讲起父亲的故事,讲那个在老山战场上,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士的副政委。这份记忆,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代代人心里生根发芽,让“牺牲”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探史官

探史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