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男子与一未成年女孩强行发生关系,女孩报警后,男子的父亲、哥哥、嫂子通过女孩的大伯找到女孩父亲,与女孩父亲协商,给女孩父亲16万元让女孩改口供撤案。女孩父亲答应后,多次劝说女孩,女孩最终改了口供,谎称系与男子是男女朋友,系自愿发生关系,之所以报警是为了报复男子欺骗自己。结果,悲剧了,不只是男子,男子的父亲、哥哥、嫂子,女孩的大伯、父亲纷纷获刑!(来源:裁判文书网、利川法院) 这起案件中,男方家人凑出16万巨款想要“私了”,女孩父亲面对金钱动摇了为人父的责任。他们以为改个口供就能瞒天过海,殊不知司法机关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有着特殊的审查机制。检察官发现女孩的陈述前后矛盾,第一时间启动未成年人案件专项办理程序,通过“一站式”询问避免二次伤害,最终揭穿了这场家族合谋的伪证计划。 悲剧的根源在于这些成年人把法律当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他们忘了最基本的事实:与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即便存在所谓“恋爱关系”,也可能构成犯罪,更不用说强行发生关系了。我国法律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坚持最低限度容忍、最高限度保护的原则,这类案件根本不存在“私了”的空间。 更令人痛心的是女孩的父亲和大伯竟然成了伤害她的帮凶。本该是孩子最坚实保护伞的亲人,却为16万元出卖了女儿的尊严和权益。这种来自家庭的背叛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比性侵本身更加持久和深刻。研究发现,性侵案件中有相当比例是熟人作案,而家庭成员的背叛会让未成年人陷入更深的无助感。 利川市司法机关对这起案件的处理展现了零容忍的态度。不仅强奸案主犯获刑,参与伪证犯罪的六个家庭成员也全部被判刑,这种“全链条”追责释放出明确信号:任何试图干扰司法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这与利川市法院近期在另一起案件中发出的“从业禁止令”一脉相承,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全面加强。 案件中暴露的深层问题值得每个家庭反思。为什么这么多成年人会不约而同选择违法“私了”?这可能与社会上存在的错误观念有关:认为性侵案件“私了”比走法律程序更“划算”。实际上,这种私不仅纵容了犯罪,还让受害者承受更大压力。数据显示,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高达1:7,很多受害者因为各种压力不敢报警。 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自最高检发出“一号检察建议”以来,利川市检察机关持续加强校园防性侵教育,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如果案件中的相关人员能早点接受这些法治教育,或许就不会铤而走险。家长更需要意识到,保护孩子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法律义务。 这起案件最终迎来正义判决,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当亲情与法律碰撞,成年人该如何担当?答案很简单:永远站在保护孩子的一边。未成年人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公民践行的法律责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