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打小就不是一般孩子,福建乡下出来的姑娘,父母是华侨,给了她踏实的学业底子。复旦化学系毕业后,她直接扎进上海冶金所,先是跟稀有金属打交道,五年磨出的基本功,后来全用在了半导体上。 六十年代初,她瞅准了半导体技术对国家的分量,二话不说转了方向,领着团队从零开始啃硬骨头。 那时候哪有什么现成的技术和设备,全靠自己一点点试,硬生生在七十年代就搞出了能落地的成果,技术推广开后,短短几年就创造了七百多万的产值,放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后来她被派去美国访学,不少人担心她不回来了 —— 毕竟那会儿美国的科研条件好太多,加上她家里的华侨背景,留下来太顺理成章。可她没含糊,按期回国,一回来就牵头建了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那会儿美国压根不卖给我们这种设备,等于把路堵死了,她就带着人自己琢磨,硬生生把这块空白给填上,到最后团队的研究水平直接追到了国际前沿,她个人手里攥着二十多项发明专利。 她这辈子跟科研绑得太紧,学生说大年初一打电话拜年,家里没人,一打到实验室就通了。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哪有功夫去经营人脉。 62 岁那年第一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规矩是 60 岁以上得有六位院士联名推荐,她满世界找熟人,最后就只有郭景坤院士一个人肯签字,这第一次自然没成。2001 年、2003 年又试了两次,还是不行,说是名额太紧张,挤不进去。 等到 2005 年,总算有不少院士知道了她的本事,主动联名写推荐信,材料准备得妥妥帖帖,结果又卡在了年龄上,超了线,只能彻底放弃。这院士头衔,成了她心里没说出口的遗憾。 谁也没料到,2007 年美国科学院那边抛来了橄榄枝。她跟人家压根没怎么接触,就递了份论文目录过去,那边层层评审下来,直接把外籍院士的头衔给了她。 要知道美国评院士的流程一点不松,推荐、评审、选举一道不少,能过审全凭真本事说话。 就这么着,一位没拿到国内院士头衔的中国学者,成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在当时算是独一份。 外界都替她抱不平,觉得国内的评选漏了明珠,她自己倒挺淡然。面对记者镜头,她没提半句落选的委屈,只安安静静说感谢祖国的栽培。其实早年间美国不止一次抛过橄榄枝,许了优厚的待遇,都被她一口回绝了。 四次落选院士,她也没停下手里的活,实验室照样泡,课题照样攻。她心里跟明镜似的,科研不是为了头衔,是为了能给国家做点实在事。那句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轻描淡写的,却比啥都有分量。 “分子束外延之父” 卓以和都夸她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她这辈子没靠过谁,就靠手里的试管、仪器,靠日复一日泡在实验室的韧劲,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往前推了一大步。 那些年美国对我们搞技术封锁,她硬是带着团队在封锁墙下凿出了一条路,这样的贡献,远比一个头衔更实在。 国内后来不少人讨论这事,说评选机制是不是有盲区,是不是太看重人脉而轻了实绩。可李爱珍从来没掺和过这些议论,她还是老样子,守着自己的实验室。 对她来说,能把技术搞上去,能让国家在半导体领域站稳脚跟,比拿什么头衔都强。美国给的院士头衔,更像是给她的实力盖了个章,证明不管在哪,真本事都藏不住。 现在再提这事儿,没人会说她是 “落选者”,反而都记得她是那个一辈子跟半导体死磕的李教授。她用一辈子证明了,搞科研的人,心里装着国家,手里握着真功夫,就算少个头衔,照样能活成行业里的标杆。 那句感谢祖国栽培,不是客套话,是她打心底里的认知 —— 是这片土地给了她搞科研的机会,就算过程里有遗憾,她也认,而且始终愿意为这片土地接着干。 这样的学者,不管有没有院士头衔,都该被记着。毕竟比起那些挂在墙上的头衔,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底气。 李爱珍没拿到中科院院士,但她在半导体领域留下的痕迹,比任何头衔都更经得起时间磨。 参考资料:人民网 《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凡之谈世界
2025-10-14 01:17:49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