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美国先解决稀土。答案很简单。 之前有外媒报道,美国能源部自己算了笔账,就算现在砸钱重启本土稀土产业,从建矿场、搞环评,到建精加工工厂、培养技术工人,再打通从开采到应用的整条供应链,至少得 10 年时间,而且前期投入得几百亿美元。 美国的稀土难题,早在重启矿山时就暴露了。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储量高达 1300 万吨,可当机器重新运转,却发现连萃取分离的技术工人都找不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放弃冶炼后,这门 “手艺” 在本土断了代,就像有米却没了会做饭的人。 即便砸钱补贴,麻烦也没少。印第安纳州一家分离厂号称年产 3000 吨磁材,实际产能利用率还不到三成,最后落得负债累累。环评要等整整 42 个月,工人时薪高达 54 美元,再加上环保处理成本,算下来比中国的生产成本高出 2.8 倍,私人资本根本不愿进场。 更关键的是技术短板。美国矿山只产轻稀土,导弹和芯片急需的重稀土几乎全靠进口,而中国掌握着全球 90% 的重稀土产量,分离纯度能达到 99.999%,美国至今还没突破 99.9%。所谓的 “非中来源” 稀土,不少是经泰国、墨西哥转口的 “洗产地” 货,源头还是中国。 另一边,中国的光刻机正悄悄撕开垄断裂缝。上海微电子的 28nm 浸没式光刻机已经进入量产验证阶段,良率能稳定在 95% 以上。 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条产业链在发力:华卓精科的双工件台运动精度达到 2nm,全球只有两家企业能做到;南大光电的光刻胶通过了中芯国际的验证,打破了日美企业的垄断。 政策和市场也在添力。大基金三期拿出 930 亿元重点投向光刻机领域,国内光刻机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150 亿元涨到了现在的 500 亿元,国产化率从几乎为零提升到 15%。ASML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高峰期的 41% 跌到了个位数,空出来的市场正被国产设备填补。 当然高端领域还有差距,EUV 光刻机的核心技术还需攻关,但成熟制程的突破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需求。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这些热门产业需要的芯片,用 28nm 制程就足够,这正是国产光刻机的发力点。 美国能源部自己算过,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至少要 10 年,投入得几百亿美元。而中国的光刻机已经能满足部分量产需求,产业链协同突破的速度还在加快。 这场竞速赛的结局其实很清晰:产业链的搭建不是搭积木,拆起来容易,重新拼好却要付出巨大代价。你觉得未来还会有哪些产业领域上演类似的竞争?
美贸易代表:中国已拒绝通话,万斯给中国两个选择:要么取消稀土管制,要么美动用所有
【259评论】【10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