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方刚宣布立案调查,美国高通公司承认了相关事实。美国当年罚中兴国际的钱这回可以罚回来了吧。 今年10月10日,芯片巨头高通突然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这事儿表面看是因为它收购以色列公司Autotalks前没打报告,但水面之下的博弈,远比一张罚单要复杂得多,这照出了科技巨头的焦虑、大国监管的变局,还有数据主权这个未来战场的轮廓。 高通这次“先斩后奏”,多少有点被逼上梁山的味道,它在高端安卓手机芯片市场虽然还占大头,但三星的自研芯片追得很紧,增长压力山大,汽车芯片成了它的救命稻草,全球超过3.5亿辆车都用着它的系统,急需一个新爆点。 这个爆点就是V2X车联网技术,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智能驾驶的未来,Autotalks手里恰好有张王牌:一种能通吃中美欧三大标准的“双模”芯片,高通看得眼馋,2023年就想花3.5亿美元拿下,结果被欧美那边的反垄断给搅黄了。 但高通没放弃,今年它卷土重来,只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价格,大概八九千万美元,在6月份悄悄完成了收购,这步险棋,赌的就是用低价和速度绕开监管,先把关键技术抢到手再说。 可惜高通算错了一步棋,它没料到,中国的监管逻辑已经升级了,今年9月刚生效的新规矩,核心就一条:只要收购涉及关键技术控制权,不管交易额多小,都必须申报,高通的低价策略,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这不是监管部门心血来潮,想想高通2015年就被中国罚过60多亿,再到最近对英伟达芯片“后门”的关注,以及在航运上对美国搞出的对等反制,一条线已经很清晰了:中国正在织一张更精密、更立体的监管大网,焦点不再是钱,而是技术主权和国家安全。 罚款多少其实是次要的,这次事件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处理V2X技术带来的数据问题,V2X芯片就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实时收集着详细的道路交通数据,这可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核心命脉,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一家以色列公司,来运营中国的“神经网络”,这风险谁都得掂量掂量。 但一刀切地封杀也不现实,毕竟长城、东风这些车企的量产车已经用上了,于是一个叫“数据笼子”的方案就显得很有智慧:技术可以进来,但所有数据必须留在中国的服务器里,还得接受监管,想把数据传出去?门儿都没有,高通七成的营收都来自中国市场,这就是中国能立下这个规矩的底气。 最有意思的是,高通这一跤,反而可能摔出了一个新机会,过去国产V2X芯片的装车率低得可怜,只有1.45%,现在高通出了这档子事,下游的车企为了供应链安全,肯定会把目光转向华为、中兴这些国内厂商。 这正好印证了英伟达老板黄仁勋说的“回旋镖效应”:美国的出口管制,最终是把一个5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拱手让给了中国对手,外部的压力,加上内部的机会,高通的这次失足,没准儿真就成了国产车联网芯片崛起的那个引爆点。 所以说,这起收购案远不止是高通一家的事,它给所有在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提了个醒:商业决策再也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得算上地缘政治和安全账,这场围绕小小芯片的深层博弈,正在为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划下新的边界。 以上信息来源于财联社 对高通公司立案调查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10月10日中方刚宣布立案调查,美国高通公司承认了相关事实。美国当年罚中兴国际的
是逸屹呀
2025-10-14 14:36:56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