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马克龙拉扯26秒,唇语专家读出惊人隐秘,两人对话夹枪带棒 和平峰会现场气氛热烈,原本大家盼着巴以停火有点眉目,没想到人群里最吸睛的桥段却被特朗普和马克龙承包了。 俩人刚一碰面就握起了手,结果这一拉扯,愣是僵持了26秒,过程之“精彩”,让新华社都忍不住点评,称峰会气氛虽和谐,但美法互动的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 这场看似普通的握手,其实暗藏玄机,直接把国际舞台上的“友好”变成了明里暗里的较劲。 镜头回到那26秒。两位领导人表面上笑容可掬,实际上却都是一副“谁也不肯先松手”的架势。 特朗普老练地一把攥住马克龙,肘部用力,手指死扣,马克龙则小幅度调整站位,试图挣脱又不失分寸。 环球时报的视频分析直接给出“怪异”二字,这场握手比起常规外交礼仪,简直就是一场身体版的心理战。其实老读者都知道,这不是两人第一次在公众场合上演握手拉锯战。 早在2018年,马克龙就在特朗普手背上留下了印记,2017年两人还创下29秒的“纪录”。这26秒,虽不是最长,却足以说明问题。 有报道专门点评过国际政要的肢体语言,握手时间一旦“超标”,背后往往就是权力角力。 说白了,这场拉扯根本不是礼仪,而是美法关系紧张的缩影,欧洲想独立自主,美国坚持优先,两种思路直接体现在一只手里。 不仅如此,表面的拉锯,背后还有更精彩的唇语暗战。唇语专家一帧帧拆解,特朗普一上来就问马克龙“你是认真的吗”,马克龙反手一句“当然”。 没想到特朗普紧接着就埋下火药味,“之前的事让我受伤”,又提到自己“带来和平”,明里暗里都在甩锅。马克龙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建议“有事关起门来说”。 到最后,两人互放狠话,“拭目以待”,谁都不肯示弱。整场对话表面上像在嘘寒问暖,实际上每句话都藏着小机关,特朗普甚至直接说“只会伤害对方”,典型的夹枪带棒。 金融时报采访唇语专家团队时也提到,虽然唇语解读有主观成分,但这回的对话,和美法近期的隔阂完全对得上。可以说,这几句短短的互怼,把领导人个人情绪和国家利益搅在了一起,峰会台上台下的较量比谁都清楚。 这场“拉锯+唇语”组合拳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背后是国际局势的真实变化。法国最近刚刚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让美国很不爽。 特朗普在握手和对话中反复强调“带来和平”,其实就是在给马克龙施压,希望法国在中东问题上别“自作主张”。 停火协议虽然有进展,但美法的分歧不小。再往深里看,马克龙一直主张欧洲战略自主,想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俄乌冲突后更加突出。 特朗普则一贯坚持“美国优先”,对欧洲的安全承诺打了不少折扣。华尔街日报的数据也显示,美欧政策早已出现分化,这次的峰会不过是冰山一角。 其实,这种对峙早已不是两个人的恩怨,而是美欧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缩影。美国想主导,欧洲要自主,北约内部的分歧和全球格局的变化统统都能在这26秒里找到影子。 从这场峰会的细节拉出来看,领导人之间的每一次互动,其实都在为背后的国家话语权较劲。美法之间的纠结,不光体现在外交辞令上,更藏在这些看似“友好”的动作和话语里。 中国作为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国家,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不搞小动作也不玩权力游戏。对比之下,美法这种“明争暗斗”虽然戏剧性十足,但也暴露了西方内部的裂痕。 说到底,国际关系不是舞台剧,外交场合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谁都明白,台上的笑脸和台下的角力,其实都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筹码。 这场拉扯和唇语暗战,既是美法关系的晴雨表,也给全球观众上了一堂“国际政治不只是表面文章”的公开课。 如果特朗普真的重回白宫,美法之间的摩擦只会有增无减。正如金融时报评论的那样,肢体语言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国际新闻,细节里才有真相。 参考资料:外媒:特朗普再现“掰腕”式握手 “硬控”马克龙达26秒 2025-10-14 11:56·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