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月10日的公告,看似是港口收费调整,实则精准打击了美国重塑供应链的企图,美国本想通过对华船舶加费,削弱中国占全球57.6%的手持造船订单优势,却没想到中方反制来得更快更狠 。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尤其在制造业领域,中国造船业已形成全球领先格局。2024年以来,美国启动多项301调查,焦点锁定中国船舶建造优势。中国船厂手持全球订单超过一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端船型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美国本土造船业则面临衰退,2024年商用船产量不足10艘,维修依赖海外资源。 中国港口系统处理全球近30%的海运流量,成为国际物流关键节点。美国大豆、液化天然气等出口高度依赖这些通道,任何变动都可能波及农业州经济。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成为核心策略,试图通过关税和费用壁垒,迫使企业转向本土或盟友供应商。这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长期积累的对抗升级,旨在削弱中国产业韧性。 美国10月14日生效的港口收费措施,看似简单调整,实则针对性极强。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告规定,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服务费,初始税率每净吨50美元,次年升至90美元,第三年达140美元。另一类针对外国制造的汽车运输船,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取较高值征收,逐年递增5美元。这项政策源于4月301调查最终结果,美方声称维护国家利益,却忽略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原则。公告覆盖范围广,包括中国船东运营的船只,甚至延伸到部分第三方船舶。美方意图通过费用累积,抬高中国船舶运营成本,间接压缩其全球竞争力。特朗普团队视此为重塑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期望企业加速转移订单,避免依赖中国船厂。 中国交通运输部于10月10日迅速回应,发布《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从10月14日起实施对等反制。费率设定为每净吨400元起步,同一船舶一年内限收5次,考虑多港挂靠细节。2026年4月17日起升至640元,2027年880元,2028年1120元。这种梯度设计既提供市场预警,又确保长期压力递增。 公告依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明确五类船舶范围:美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只,以及美国船东运营的船舶。豁免条款细致,包括科研、环保和紧急救援船只。这份回应制度化程度高,美方难以在国际上挑刺。中国海关总署强调,此举是必要防御,呼吁美方回归对话协商,避免单边主义加剧摩擦。 反制措施落地后,航运市场立即出现连锁反应。马士基等巨头进入观望状态,80个中美货运航次直接取消,海洋联盟三条美西航线暂停运营。中美航线停航量创疫情后新高,运力重构加速。贸易商转向中资船公司转单,依赖美资船舶的企业面临额外成本压力。美国农业州首当其冲,大豆出口线路受阻,预计额外支出达620万美元。液化天然气运输同样受影响,美国短期内难觅替代供应,中国在该领域国产化率超90%。蒂凯海运等公司维护需求仍需中国船厂支持,美方“去中国化”计划遭遇市场惯性阻力。这场博弈暴露供应链调整的复杂性,企业不愿轻易放弃高效通道。 中国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其战略价值在此次事件中凸显。全球30%的海运量经此中转,美国出口农产品和能源高度倚赖,任何收费变动都放大经济冲击。中国反制形成“组合拳”,与农产品贸易调整联动,农业州压力陡增。美方造船业没落已久,商用船产量低迷,无法快速填补空白。 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产业基础的稳固性,政策执行中暴露法律依据薄弱。301调查措施缺乏明确支撑,而中国公告条款详尽,征收范围和豁免清晰。这不仅维护自身权益,还为未来谈判留出规则空间,体现出战略深度。
中美互征港口费:美国造船为零,反过来通过资本掌控获益,中美船只数量刚好一样多!美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