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汉子卖掉84只羊,承包3000亩荒沙,媳妇一把拽住他,跪在地上哭

沈言论世界 2025-10-14 19:49:33

1984年,陕北汉子卖掉84只羊,承包3000亩荒沙,媳妇一把拽住他,跪在地上哭求:千万别卖牲口!可他却说:“放心!我会加倍还给你!”谁料,40年后,媳妇捶胸大哭:我只想让儿子好好活着!   先说那片沙地。榆林毛乌素沙漠南缘,风一刮,沙子能从炕头刮到锅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给了老百姓自主选择的空间。   石光银当时是村里少有的“想问题超前”的人。他认定,光靠种地养羊,这辈子翻不了身。他盯上了村边连绵的沙地,觉得那是个机会。   可在别人眼里,那些沙地就是废地,种不出庄稼,放羊都得提心吊胆。所以当他把羊卖了去承包沙地,村里人不是说他疯了,就是等着看他赔个底儿掉。   但这人就是轴,别人下地干农活,他扛着铁锹上沙丘。他种的是柠条、沙棘、杨树、松树,用最笨的办法一锹一锹挖,一棵一棵种。   一年种一片,十年绿一山。到后来,别人家的羊还是在圈里转,他家的地头已经开始冒绿。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是要命。   风沙最猛的时候,一夜之间吹得他刚种好的苗全死光,第二天他照样接着种,不是因为乐观,而是他知道这沙子不治,就得等着村子被沙埋。   家里人怎么想?其实从头到尾都不支持。媳妇当年哭着不让卖羊,是因为那是家里的命根子。后来儿子也没少跟他拧,就因为这几十年,家里人几乎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不是在种树,就是在养树、护树。一家三口,连顿热饭都难得吃整齐。可他始终没停过,愣是把3000亩沙地变成了林地。   后来国家政策也开始支持生态治理,他的做法才被看见。再后来,媒体来了,奖也来了,他被评为“全国治沙标兵”。可这些荣誉,对他媳妇来说,都不如当年那84只羊来得实在。   我个人觉得,石光银的坚持没错,但他的路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他之所以干成了,是因为他不怕吃亏,不怕失败,也不怕被误解。   可这一路上,他的家人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媳妇后来说:“我只想让儿子好好活着。”这不是矫情,是现实。在生态治理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有“奉献”“牺牲”这些词,还得考虑“可持续”“支持系统”“家庭影响”。   现在国家对生态治理越来越重视,不少地方也在搞退耕还林、沙漠绿化工程,但这些事要系统地干,不能靠一个人一把铁锹干到底。   石光银的成功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成功,他为我们探出了一条路,但这条路不能靠复制,也不能靠感动。要靠政策支持,技术手段,群众参与,更要有科学规划。否则,不管你多有理想,也可能在沙漠里迷路。   说到底,石光银是个英雄,但他不是神。他做的事值得敬佩,但不意味着别人都要走他的路。他媳妇的眼泪不是对丈夫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的提醒。   我们不能因为感动就忽略了背后那几十年的辛酸,也不能让“生态建设”成为少数人的苦役。真正的治沙,不是一个人把沙子变绿,而是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并且不必付出过重的代价。 素材来源:他八岁立志做这件事,多年后获得“七一勋章” 2025-07-16 15:06·甘肃人大

0 阅读:5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