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听到一种说法:感觉现在唐朝的风评,好像不如明朝了。明明以前提到 “盛唐”,都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可现在讨论起两朝,不少人反而更倾向于认可明朝 —— 这背后其实不是 “唐朝变弱了”,而是大家看历史的角度、关注的重点变了。 首先是历史叙事的 “祛魅” 与 “补全” 。过去我们聊唐朝,多是聚焦 “巅峰时刻”:长安作为世界第一城的繁华、李白杜甫的诗酒风流、安西都护府的万里疆域,这些高光时刻把唐朝的 “强盛标签” 贴得很牢。但现在随着历史普及变深,更多人看到了唐朝的 “另一面”:安史之乱后一百五十多年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皇帝被宦官废立;中后期吐蕃多次打进长安,甚至一度占领河西走廊,连唐朝皇室都要靠回纥兵帮忙复国。反观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东林党争的问题,但它的 “完整叙事” 更易让人有共鸣 —— 从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汉人政权,到朱棣五征蒙古、郑和下西洋,再到明末崇祯殉国时 “天子守国门” 的悲壮,整个王朝的起承转合更连贯,没有像唐朝那样 “前后割裂” 的强烈反差,反而让人觉得更 “真实可感”。 其次是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影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这一点在当下的历史讨论中,很容易唤起部分人的民族情感共鸣。比如提到明朝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的说法(虽有争议,但流传甚广),对比唐朝曾与回纥、吐蕃和亲,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向回纥借兵时承诺 “土地人民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部分人会觉得明朝更有 “骨气”。加上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夹在明、清之间的明朝,无形中被赋予了 “汉族正统王朝收尾者” 的特殊意义,这种情感滤镜,让明朝在风评上多了一层加分项。 还有现代视角下的 “价值重构” 。现在大家讨论历史,不再只看 “疆域大小”“万国来朝”,反而更关注 “民生状况”“制度稳定性”。唐朝虽然开放,但前期均田制崩溃后,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中后期两税制度虽有改革,却挡不住藩镇截留赋税,百姓负担并未减轻。而明朝的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虽然后期才完善),在制度上更强调 “赋役合一”,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更直接;另外,明朝的文官制度、科举体系更成熟,甚至出现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关注民生科技的著作,这些内容与现代社会的 “民生视角” 更贴近,也让明朝在风评上更易被认可。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种 “风评差异” 并非绝对 —— 喜欢唐朝的人,依然会痴迷于它的开放包容、文化璀璨;认可明朝的人,也会看到它的制度局限与后期困境。本质上,这是历史解读多元化的体现,而非两朝 “实力” 的绝对高低。 你们觉得唐朝风评 “下滑” 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如果抛开情感滤镜,唐朝和明朝哪个更值得被认可?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3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