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野之国争议里,我看到的不只是人体蜈蚣。
看到很媒体称里面似梁龙的装置说为“人体蜈蚣” ,直接关联到荷兰恐怖电影《人体蜈蚣》中“共享消化系统”的惊悚设定,把电影和由废铁改造且包裹着泡泡机的装置相关联,这种跨媒介符号的叠加,本身就是断章取义且不公平的。
拆除争议装置并非终点,而是重新思考童话边界的起点。正如法国作家佩罗在《鹅妈妈故事集》中所言:“童话是一面镜子,既照见我们的恐惧,也照见我们的希望。”当我们允许童话呈现更多样的色彩,或许才能真正抵达“让想象照进现实”的艺术本质。童话里是不是应该留一点“不那么甜”的空间呢?
建议景区可以对每个装置艺术有一个创作故事或者创作灵感,或许大家就看到的不是“吓人的符号”。
在我看来它依然是多彩的。还是很推荐大家去丽江旅游顺带去拍拍照玩玩。很出片!
热点观点华俊竹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