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下次俄乌遗体交换,乌克兰可以提供更多的俄军遗体,因为乌克兰声称,乌军在红军城歼灭俄军至少7000人,再加上之前消灭的俄军人数,估计有好几万了,乌克兰还声称控制了很多地区,所以不存在阵地都在俄军手里的情况,乌军打扫战场可以获得很多俄军遗体,所以接下来俄乌举行遗体交换仪式,应该不再是乌克兰只提供20具,俄罗斯提供1000具,乌克兰应该也能提供至少几百具俄军遗体了。 最近乌军在哈尔科夫和红军城(指红利曼)方向的反击,确实给俄军造成了压力。乌克兰方面称在红军城周边区域歼敌数千人,并控制了部分村庄。 这当然意味着乌军能够进入这些区域进行战场清扫,理论上可以回收一些俄军人员遗体。但这里有个关键点,这些战斗多数是运动战和机动防御作战,战场范围往往比较大,而且俄方在遭遇严重损失后,通常会尽力组织后撤或突围,并非所有阵亡人员遗体都会被对方完全控制。 特别是对于俄军而言,保持对关键交通线和后勤枢纽的控制至关重要,即使在战术上暂时后撤,也会尽可能回收己方人员,包括遗体。 另一方面,虽然乌军宣称控制了部分地区,但当前战线总体相对稳定,俄军仍控制着乌克兰约四分之一的领土,其中包括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这四个地区的大片土地。这些广阔区域构成了俄军当前的防御纵深。 大规模遗体交换的前提是对方确实掌控了你方大量人员的遗体。如果乌军未能成功打入并稳固控制那些俄军曾长期驻扎、并可能留有大量阵亡人员的核心阵地,那么能回收的俄军遗体数量就会很有限。 俄乌之间的遗体交换,并不是简单按照“你声称消灭我多少人,就该交还多少遗体”的逻辑来运作的。它有一套基于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框架,核心是“全部换全部”原则,并大规模交换阵亡军人遗体。这个过程双方实际掌控的遗体数量以及谈判结果。 回顾过去的交换记录,存在明显的不对等。例如在今年6月到7月期间,俄方向乌克兰移交了数千具乌军人员遗体,而乌方同期交还给俄方的遗体数量则要少得多,有时一次移交中,乌克兰收到上千具己方人员遗体,而俄罗斯仅收到几十具。 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主要战场的态势——俄军在攻势中控制了更多战场,从而回收了更多乌军阵亡者遗体。 最近几个月的战事有个明显特点,就是远程精确打击和无人机群攻击成了重要手段,双方都报告拦截了大量对方无人机。例如俄军在5月底一次行动中称摧毁了46架乌军无人机,而乌方则报告在6月初击落了俄军数十架无人机。 这种高强度的空中对抗和远程火力交锋,虽然同样残酷并会造成人员伤亡,但许多损失发生在控制线后方或更分散的区域,这给及时回收并确认阵亡人员遗体带来了更大困难。 遗体交换这事儿,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和谈判考量。对乌克兰政府而言,成功迎回阵亡将士遗体,是维系国内民心士气、展现对官兵负责态度的重要方式。而对俄罗斯来说,这也关乎其国内叙事。 双方在谈判桌上,每一项交换安排都可能与战俘交换、人道主义走廊等其他议题相互关联。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此前曾呼吁国际社会对俄施加更大压力以迫使其同意停火。在整体谈判进程未取得重大突破前,遗体交换的规模和频率也会受到制约。
看来下次俄乌遗体交换,乌克兰可以提供更多的俄军遗体,因为乌克兰声称,乌军在红军城
糖心萌喵
2025-10-15 09:06:12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