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深陷“银发海啸”:便利店收银是七旬老人,年轻人不敢生娃的恶性循环

名城探寻 2025-10-15 10:55:12

韩国扔出一枚“人口炸弹”:70岁以上老头老太太人数居然超过了20多岁的年轻人,这可是史上头一遭啊! 说白了,这个国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老”,低生育率让新生儿数量连年暴跌,去年只有23万人出生,而死亡人数却蹭蹭往上涨,人口负增长就像刹车失灵的汽车根本停不下来。 搁以前,韩国哪是这光景?上世纪60年代,它还是个“婴儿潮”国家,每对夫妻平均生4个孩子,20多岁的年轻人占比超过30%,靠着充足的劳动力搞出口、建工厂,硬是从贫困国家冲到了发达国家行列。 谁能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去,风向彻底反过来了——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只占总人口的12%,70岁以上的却占了13%,街头巷尾的便利店、超市里,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理货、收银,不是他们不想歇,是歇不起。 劳动力先慌了神。韩国制造业靠的就是“人海优势”,以前三星、现代的工厂里,年轻工人三班倒都嫌人多,现在倒好,工厂门口的招聘启事贴了又贴,30岁以下的求职者还是寥寥无几。 有车企干脆把生产线搬到了越南、印度,就因为那边年轻人多、工资还低;连首尔的餐馆都开始缺人,以前服务员大多是大学生兼职,现在不少店招的是60多岁的老人,端盘子、擦桌子,动作慢归慢,总比没人干活强。 更麻烦的是,年轻人少了,交社保、纳税的人也跟着少,可领养老金、看病的老人越来越多,去年韩国养老金基金就预警,照这速度,2055年就得花光,到时候现在的年轻人老了,可能连退休金都领不到。 年轻人不是不想生孩子,是真的生不起。首尔江南区一套60平米的公寓,均价超过10亿韩元(约合500万人民币),刚入职的普通职员月薪也就200万韩元(约1万人民币),不吃不喝十年都凑不齐首付,更别说养孩子——从怀孕开始,产检费、生产费就得小100万韩元,孩子出生后,奶粉、尿不湿每月至少50万韩元,等上了幼儿园,好点的私立园每月学费比房租还贵,再加上早教班、兴趣班,有调查显示,韩国双职工家庭每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能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好多年轻人干脆躺平,说“自己都养不活,哪敢带个孩子来遭罪”,去年韩国结婚率创下历史新低,每1000人中只有3.7对新人结婚,比十年前少了一半还多。 老年人的日子也没比年轻人轻松。韩国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延到了65岁,可就算到了65岁,还有近三成老人得接着干活。 有记者在首尔地铁口见过72岁的金大爷,每天早上五点就来卖烤红薯,手冻得通红也不敢停,他说“儿子在公司当临时工,自己不挣钱,连药费都交不起”;还有不少老人去做外卖员,虽然平台规定65岁以上不能注册,可有人借子女的账号接单,就怕路上出意外,也得硬着头皮跑。 更让人揪心的是,韩国独居老人数量快突破200万了,去年冬天就有老人在家去世,过了好几天才被邻居发现,这种“孤独死”的案例,每年都在增加。 政府不是没想着解决,可办法总跟不上问题的速度。前几年推出“育儿补贴”,说每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每月能领30万韩元(约1500人民币),可这点钱连早教班一节课的费用都不够; 后来又搞“住房补贴”,给有孩子的家庭优先分配公租房,可公租房数量少得可怜,首尔申请一次得等三四年。还有专家建议“引进外籍劳工”,可韩国人对外国人的接纳度不高,不少企业宁愿缺人,也不愿招外籍员工。 去年政府又提出“2030年新生儿数量回升到50万”的目标,可连政府内部都有人承认,这更像个“美好的愿望”,照现在的趋势,能不能保住20万都难说。 其实韩国的人口问题,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每个家庭的无奈选择——年轻人怕承担不起养育的责任,老年人怕拖累子女,政府怕社会运转出问题。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困境:经济增速慢了,生活成本高了,人们对未来没了信心,自然不敢轻易生孩子。 这种“变老”的速度,不是靠喊口号就能慢下来的,得真真切切解决年轻人的住房、工作问题,让老年人能安心养老,否则,人口负增长的“刹车”,恐怕真的很难踩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3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