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的回忆录有一句话:在台潜伏的2000共党中,骨头最硬的就是张志忠。 国民党保密局高官谷正文,晚年撰写回忆录时,笔尖在"张志忠"三字下洇开墨迹。 这位审讯过近两千名中共地下党员的特务头子,用"骨头最硬"四字评价这位台湾省工委副书记。 当同僚蔡孝乾在波丽露西餐厅享用早餐时,张志忠正在嘉义山区啃着发霉的地瓜;当陈泽民见到刑具就招供时,张志忠被电击到意识模糊仍咬碎牙关。 这种对比让刽子手都心生敬佩,最终成就了一段跨越敌我界限的人格传奇。 1910年出生于嘉义佃农家庭的张志忠,童年记忆充满殖民压迫的伤痕。 他亲眼见过日本警察用竹剑击打缴不起甘蔗税的农民,也在新港公学校被强制要求背诵《教育敕语》。 这些经历促使他16岁便偷渡至厦门,在集美中学与进步青年创办《共鸣》杂志。 杂志创刊号上那句"用血泪换取自由"的呐喊,成为他后来二十八年革命生涯的起点。 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台湾学生普遍选择赴日留学,张志忠却反向奔赴祖国大陆,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出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 张志忠的硬骨头特质在冀南敌后战场得到充分锤炼。担任八路军敌工部日军工作科科长期间,他首创"碉堡喊话"战术,带领反战同盟成员夜间潜入日军据点周边。 有次遭遇巡逻队,他让日本战俘秋山良照,用方言喊话"战争结束就回故乡",竟引发据点内士兵集体哭泣。 这种深入虎穴的胆识,连刘伯承都称赞"有张科长在,抵得上一个炮兵营"。 即便他面对日军悬赏捉拿的压力,仍坚持用日语编写《士兵之友》小报,通过地下渠道分发到敌军军营。 1946年潜返台湾开展地下斗争时,张志忠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利用菜贩身份走遍全岛,在渔港、糖厂、铁路枢纽发展组织网络。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基隆码头交接情报时遭遇临检,他将密件塞进鱼篓,当着特务的面徒手掏出内脏清洗。 这种镇定源于他对台湾社会的深刻理解,总在清晨利用庙宇香客作掩护传递信息,逢民俗节日则用祭品盒夹带文件。 即便在二二八事件后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他领导的武装工作队仍保持完整建制。 1950年被捕后,张志忠在狱中的表现让谷正文彻底折服。 特务曾将他双手反吊三天三夜,得到的只有一句"给我一包烟"。 当叛徒蔡孝乾被安排当面劝降时,张志忠突然用日语厉声呵斥:"你玷污了革命者的尊严!"这种场景连在场宪兵都为之动容。 张志忠得知妻子季沄就义的消息后,在牢房墙壁刻下"真理永存"四字,继续用厕纸编写斗争指南。 这种超越生死的坚守,使得同期被关押的难友后来回忆说:"张先生的目光像灯塔,让我们在黑暗中不致迷失。" 谷正文对张志忠的特殊评价,折射出人性对高尚品格的天然敬畏。 这位特务头子在回忆录中详细对比了众多案犯的表现:有人见刑具即瘫软,有人受利诱便改口,唯独张志忠连睡眠时都保持尊严姿态。 这种人格力量甚至影响狱卒,有宪兵偷偷给他塞止痛药,还有厨师在他就义前夜准备了断头饭。 当1998年张志忠被追认为烈士时,当年看守的后人竟寄来道歉信,称"父辈始终愧疚于参与处决真正的英雄"。 张志忠的硬骨头精神,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内在基因,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所书"时穷节乃见",这种品格在太平岁月隐而不显,危难时刻便焕发光芒。 当下社会虽无硝烟弥漫,但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时,能否守住初心与底线,仍是每个人需要回答的命题。 张志忠用生命书写的答案,穿越七十载时光依然振聋发聩。
谷正文的回忆录有一句话:在台潜伏的2000共党中,骨头最硬的就是张志忠。 国
理大国迷雾
2025-10-15 14:46:35
0
阅读:645
用户10xxx55
致敬英雄,烈士还到过我们集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