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喂奶那么简单!清朝皇室乳母,到底做什么工作? 清朝的乳母制度,说白了就是为了让皇子从小脱离生母,免得外戚势力太大,搅和朝廷。 可这制度一搞,乳母们反倒成了皇室里一股隐形力量。选拔标准严得像选秀女,先从内务府包衣里挑,限定刚生第三胎没满三个月的女人,确保奶水足。还要年轻貌美、性格温和,家里人丁齐全,没丧亲没闹事。 早年得是旗人,还得会满文,因为满族皇帝希望孩子从小沾满族味儿。后来条件松了点,包衣妇女就能上岗了。 每个皇子至少配八个乳母,轮班上阵,防着万一奶水不够或人手短缺。乾隆以后,甚至中原农家妇女也掺和进来了,因为皇子太多,旗人不够用。 康熙那会儿,儿子女儿加起来上百号,一个皇子八个乳母,得准备几百人。 工作内容呢?乳母得管皇子吃喝拉撒睡,全包圆了。从婴儿期开始,她们负责审卫养护,意思就是把关饮食卫生,防着病痛上身。衣服得时时换洗,饮食节制着来,睡觉醒来都得守着。 康熙的乳母瓜尔佳氏,史书上记着她管膳食调理、衣服更换、疾病防范,这些活儿细致到家。 皇子长大点,还得教满文、讲故事,潜移默化影响脾气秉性和治国思路。宫规铁板钉钉,生母产子后孩子立马抱走,妃嫔们忙着争宠,没空带娃。乳母就成了事实上的妈,皇子跟她们亲近多了。 清朝十二帝基本都这么长大,没出过昏庸货,这跟乳母的调教脱不了干系。 这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先防了外戚干政。生母太亲近,容易拉帮结派,威胁皇权。乳母是外人,忠诚度高,不会生事。 康熙小时候不受顺治待见,董鄂妃那头才是心头肉,他从小离宫独住,乳母们陪着熬过最苦三年。 可坏处也明摆着,乳母家族沾光太多,反倒成新势力。 康熙对乳母孙氏一家,那叫一个厚待。孙氏是曹玺老婆,包衣出身,刚生曹寅就进宫给康熙喂奶。康熙得天花那年,宫里人人躲着,她死守不离,帮他熬过去。 康熙登基后,曹家平步青云,曹寅当上江宁织造,康熙南巡四次住他家,还赐“萱瑞堂”匾额。 孙氏六十寿辰,康熙亲自题序,称她妇德高。孙氏死时七十五,康熙悲痛,亲自悼念,诗里写“霜殒芦花泪湿衣”,感情深得像亲妈。 瓜尔佳氏和朴氏,也是康熙乳母,死后追封“保圣夫人”和“奉圣夫人”,家族跟着飞黄腾达。苏麻喇姑不光带康熙,还侍候顺治和允禵三代,康熙辍朝三天给她下葬。 这帮乳母不光养人,还养出皇帝的感恩心。 康熙对曹家恩宠,曹寅管江南贡品,肥缺在手,家族出过四任总督。 可雍正上台,风向变了。雍正六年查抄曹家,亏空罪名,曹寅子孙流放,家产抄干净。 乳母势力这时候露馅儿了,本来防外戚,结果换成乳母一派,朝堂上多股暗流。 公主那边,乳母管得更死。出嫁后,乳母随行进驸马府,管着夫妻见面。驸马想见媳妇,得每月固定日子,不然塞金银贿赂才行。这规矩本意防公主府乱套,可实际让不少夫妻过得窝囊,公主常抱怨,驸马也憋屈。 溥仪那代,乳母王焦氏也出彩。她把末代皇帝当亲儿子养,管教严,溥仪百依百顺。溥仪逃亡时带她一家,可惜王焦氏被日军害了,溥仪哭得死去活来。 清朝乳母制度,表面养娃,实际稳江山。可它平衡了母子情和皇权,代价是乳母家家悬着心,皇子出事全家陪绑。



江渐月
哪个孩子不是与亲妈亲近?这也是违反人性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