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幸了!10月报道,黑龙江齐齐哈尔一男子,就因为帮助邻居家收了点玉米,邻居为答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5 21:47:38

太不幸了!10月报道,黑龙江齐齐哈尔一男子,就因为帮助邻居家收了点玉米,邻居为答谢,特意弄了点好吃的,谁都没想到,等男子和他的亲戚吃过后,悲剧却不幸发生了。   2025 年 10 月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县医院 ICU 外的寒风裹着雪花,刘先生的女儿小林(化名)蹲在走廊角落,手里攥着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   袋子里装着半袋酸汤子,是父亲被送医时从邻居家带来的。她无意识地摩挲着袋身,突然瞥见角落印着的生产日期 ——“2024 年 3 月 15 日”,保质期 6 个月。   “过期 7 个月了……” 小林的声音发颤,眼泪砸在塑料袋上,瞬间明白父亲和张某中毒的根源。而此时,邻居王大叔正坐在走廊另一头,手里攥着自己待客用的搪瓷碗,碗沿还沾着未洗净的酸汤子残渣,嘴里反复念叨:“我真不知道…… 这面粉放久了会杀人啊。”   时间倒回 2025 年 10 月 12 日,齐齐哈尔某村的玉米地里,张某正帮王大叔把最后一筐玉米搬上三轮车。   “多亏你和老刘来帮忙,不然我这老骨头得扛到天黑!” 王大叔拍着张某的肩膀,脸上满是感激。秋收的阳光洒在金黄的玉米堆上,三个庄稼汉的笑声在田埂上回荡 —— 这是村里最寻常的温情,你帮我收粮,我留你吃饭,没人会想到,一顿家常饭会变成生死离别。   当天傍晚,王大叔钻进厨房,从储物柜最底层翻出一袋玉米面粉。袋子上的灰尘厚得能搓出絮,他拍了拍灰:“这是去年闺女从城里捎回来的,一直没舍得吃,今天给你们露手酸汤子!” 他不知道,这袋因节省而留存的过期面粉,早已成为滋生米酵菌酸的 “温床”。   2025 年 10 月 12 日晚,王大叔家的炕桌上,黄澄澄的酸汤子冒着热气。   “尝尝,我这手艺是跟我娘学的,你们城里吃不着!” 王大叔给张某和刘先生各盛了一大碗,自己和其他家人却没动 —— 他们嫌酸汤子 “发酵味重”,更习惯吃米饭。   张某咬了一口,觉得味道比往年吃的略苦,却没好意思说:“大叔手艺好,这味儿正宗!” 刘先生也跟着点头,两人很快把碗里的酸汤子吃了个精光。   晚饭后半小时,张某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额头的冷汗瞬间浸透了衬衫:“肚子怎么这么疼……” 刘先生也跟着脸色发白,扶着墙干呕起来。王大叔慌了,赶紧喊村里的赤脚医生。   可村医来了只以为是 “食物中毒”,给他们灌了点盐水,直到张某意识模糊,才慌忙叫了救护车 —— 村医根本不知道,米酵菌酸中毒用普通催吐、灌盐水毫无用处,黄金急救时间就在这拖延中流逝。   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张某在送医途中停止了呼吸。急救医生检查时发现,他的呕吐物里还残留着酸汤子残渣,结合症状立刻判断:“大概率是米酵菌酸中毒,这东西没特效药!”   而此时,刘先生的肝肾功能已开始衰竭,被紧急推进 ICU 透析 —— 医生说,即使挺过危险期,也可能留下终身器官损伤。   小林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到了 2020 年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的新闻剪报,那是当年父亲特意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还在旁边写着 “别吃自制酸汤子”。   “他明明知道有危险,怎么还会吃……” 小林崩溃大哭,她后来才知道,父亲是碍于邻里情面,不好意思拒绝王大叔的热情 —— 这种 “抹不开面子” 的心理,在农村聚餐中格外常见。   2025 年 10 月,村里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米酵菌酸的科普音频。“各位村民注意!过期玉米、糯米制品千万别吃,米酵菌酸高温杀不死,中毒死亡率超 90%!” 村干部拿着话筒,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可仍有老人在村口议论:“我吃了一辈子酸汤子,也没出事,哪有那么邪乎?”   如今,刘先生仍在 ICU 挣扎,每天的治疗费用超过一万元,小林和家人四处借钱,医院走廊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王大叔则被村民们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每天都会去 ICU 外转一圈,却不敢跟小林说话,只能在远处望着 ICU 的大门。有次他偷偷给小林塞了两千块钱,那是他卖玉米的全部收入,嘴里念叨:“要是能替老刘受罪,我宁愿躺里面……”   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在村里开展食品安全排查,没收了二十多袋过期发酵食材,还组织了急救培训 —— 可这些,都换不回张某的生命,也抹不去三个家庭的创伤。   这场悲剧,不是 “天灾”,而是 “人祸”—— 是过期食材的忽视,是急救知识的匮乏,是碍于情面的勉强,更是传统饮食习惯与现代食品安全知识的脱节。   就像县疾控中心主任在排查时说的:“农村不是法外之地,食品安全没有‘老经验’可言,过期的、发霉的,再可惜也得扔!”   如今,村里的玉米地已收割完毕,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可张某再也看不到明年的秋收,刘先生能否醒来还是未知数,王大叔的余生也将被自责笼罩。   信源: 澎湃新闻——两男子疑在邻居家食用酸汤子后一死一伤,警方介入调查!过期的酸汤子究竟有多毒?

0 阅读:84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