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苏联给的100架飞机到了,刘亚楼才突然发现:没有副油箱!舔着脸问苏联要,他们各种推脱、不情愿。刘亚楼很苦恼,人家不给,只能自己造。中国人的脑子不比苏联人差! 刘亚楼1910年出生在福建武平县一个穷苦人家,母亲生他第二天就去世了,父亲无力抚养,把他过继给了别人。继父节衣缩食供他读书,1926年他考上了长汀省立第七中学,后来因为家境困难辍学当了小学教师。1929年他加入共产党,参加了红军。 这个年轻人打仗是把好手。长征中他参加了大小70多场战斗,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哪个不是拿命拼出来的。1939年,29岁的他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可是培养高级将领的地方。毕业后他留在苏联参加了卫国战争,被授予少校军衔。1946年回国后,他当上了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平津战役中,他指挥部队29小时就拿下天津,全歼守军13万人。1949年10月25日,毛泽东点名让他当空军司令员。接手空军那会儿,刘亚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时中国连修飞机都费劲,更别说造飞机了。朝鲜战争爆发后,按照中苏协议,苏联向中国出售了100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比美军的F-86也不差多少。 可是飞机运到沈阳北陵机场后,问题来了。米格-15如果没有副油箱,从鸭绿江起飞,作战半径只有200公里,扔掉副油箱后进入作战时间只有20分钟。这怎么打仗?飞到朝鲜上空就得往回飞,根本碰不上美军飞机。 刘亚楼赶紧去找苏联顾问。对方先说运输困难,后来又说需要请示莫斯科,总之就是不给。中央军委通过外交渠道正式询问,苏方还是推脱。实际上苏联人担心中国飞行员飞过三八线主动找美军空战,万一被击落在南朝鲜,会暴露苏联参战的证据。但不管什么原因,人家就是不给。 刘亚楼是个急性子,既然要不来,那就自己干!他直接跑到北陵飞机修理厂,找到厂长熊焰。熊焰是老航空人,曾在延安时期参与航校筹建。刘亚楼给他下了死命令:1951年3月底之前,必须生产出3000个副油箱。这可把熊焰难住了。当时北陵修理厂只是个修理厂,从来没搞过制造。没图纸、没材料、没工艺,就给了一对苏联原装副油箱做样品。但军令如山,熊焰咬咬牙接下了任务。 工厂技术人员把那对样品拆了个底朝天,拿着卡尺一点点测量,硬是画出了一套图纸。接下来更麻烦,副油箱得用白色铝板做,又轻又结实还不能漏油。但苏联人连材料都不给,怎么办? 有人想出个土办法,照着老百姓做酒篓子的法子,用薄铁皮剪成条搭骨架,再糊上浸了猪血的粗纸。结果一装水,纸壳就软了,根本不行。大家没灰心,又试着用白铁皮——就是打水桶用的那种材料。这次总算成了,用白铁皮做蒙皮,焊接后加铆钉固定,再用锡焊密封,气密性测试通过了。 样品送到丹东机场请苏联飞行员试飞。那些苏联人看到白铁皮做的”土油箱”,脸上都是怀疑。但飞机一上天,这些副油箱还真顶用,该供油供油,需要抛弃时也能顺利扔掉。 试飞成功后,工厂全体职工昼夜赶工。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三班倒,焊的焊,铆的铆。1951年3月底,工厂按时交付了3027个副油箱。刘亚楼专程来验收,看着堆成小山的副油箱,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虽然这些国产副油箱性能比不上苏联原装货,但至少能让米格-15在空中多飞一会儿,跟美军飞机交上手。志愿军飞行员们就是挂着这些土制副油箱,飞向朝鲜战场,在鸭绿江畔的天空中跟世界最强的空军较量。 副油箱只是个开始。1951年4月,中央成立了航空工业局,北陵修理厂改为112厂。熊焰当上了厂长,工厂从修理转向制造。1956年,这个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从此,中国航空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沈飞后来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歼-6、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8。进入21世纪,又发展出了歼-11系列,还有歼-16、歼-15。那个当年用白铁皮做副油箱的小厂,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战斗机制造基地。刘亚楼继续领导空军发展壮大。他生活俭朴,1952年毛泽东看到他军服袖口缝补的痕迹,要给他做新衣服,被他谢绝了。1959年当上国防部副部长后,有关部门要给他换”大红旗”轿车,他也没要。 1964年下半年,繁重工作让他身体吃不消。他先后出访罗马尼亚、巴基斯坦,回国后又抱病到广东研究对付无人侦察机。1965年初确诊为肝癌。即使躺在病床上,他还在处理工作。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 回头看这段历史,副油箱事件给新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核心技术永远要不来、买不来。当年苏联不给副油箱,反倒逼出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从一块白铁皮开始,从”土法上马”开始,中国航空工业一步步走到今天。今天的歼-20、运-20,哪个不是自己造出来的? 那100架没有副油箱的米格-15,反而成了中国航空工业自力更生的起点。刘亚楼当年那句”求人不如求己”,到现在还在激励着中国航空人。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