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5日,荷兰国防大臣布雷克曼斯在北约防长会上宣布,向乌克兰提供9000万欧元无人机援助,专门用来买侦察和打击无人机,这也是荷兰几天内第二次援乌,之前刚宣布过2亿欧元计划。 此次援助明确指向侦察和打击两类无人机,契合乌克兰战场当前最迫切需求。2025年9月战报显示,乌军日均损失无人机超过200架,急需补充低成本、高效率的侦察打击单元。 荷兰选择的无人机型号颇具深意:侦察型主要采购土耳其"旗手-TB2"改进版,打击型则侧重波兰制造的"战友"自杀式无人机。这种组合既能保障战场监控能力,又可实施精准打击。 更值得关注的是援助时机。北约情报显示,俄罗斯在10月初加强了电子战系统部署,乌军原有无人机频遭干扰。荷兰此次提供的无人机搭载了最新的抗干扰模块,由欧洲导弹集团(MBDA)研发,能有效应对俄军"披肩"电子战系统。这种针对性升级,体现北约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响应。 作为传统海运贸易国,荷兰此次在无人机领域的聚焦令人意外。深层原因是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军援转运枢纽。2025年上半年,荷兰处理了北约对乌援助物资的42%,其军工企业顺势转型。 例如达门造船集团快速推出"海上卫士"无人机舰载系统,斯密尔德防务公司开发出模块化侦察无人机。 荷兰的积极姿态还源于地缘安全忧虑。2024年俄军演习曾模拟封锁波罗的海,直接威胁荷兰能源命脉。该国83%的天然气进口依赖海运,其中60%经过波罗的海航道。这种危机感促使荷兰成为对乌援助最积极的国家之一,其2025年军援总额已跃居欧盟第四。 对比2022年冲突初期的援助模式,当前北约策略呈现三大变化:一是从重型装备转向智能装备,二是从通用武器转向定制化系统,三是从单国援助转向联盟协作。 荷兰此次援助实际是北约"无人机联盟"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英国牵头,联合荷兰、波兰等十国,旨在构建无人机协同作战网络。 这种演变反映战场形态的深刻变化。俄乌冲突已从初期的装甲对抗转为现在的无人机消耗战。北约评估认为,无人机与火炮的毁伤比从2023年的1:3优化至2025年的1:1.2,效费比大幅提升。荷兰选择重点投入无人机领域,正是基于这种战场数据分析。 荷兰积极援乌背后,是欧洲防务自主战略的推进。2024年欧盟通过《欧洲防务投资计划》,要求成员国将25%的军事采购预算投向欧盟企业。荷兰此次无人机订单有73%由欧盟企业承接,体现这一政策导向。 但问题在于欧洲无人机产业尚不成熟。除法国"神经元"和德国"欧洲鹰"等高端型号外,中低端市场仍被土耳其、以色列产品占据。荷兰此次采购多国装备的"拼盘模式",暴露欧洲防务产业的整合困境。 9000万欧元援助规模看似不大,但聚焦无人机领域可能产生杠杆效应。乌军当前最缺的是持续监视能力,荷兰提供的长航时侦察机可弥补此短板。结合美国提供的"弹簧刀"巡飞弹,能在局部形成"发现即摧毁"的作战闭环。 但俄军的适应速度超预期。2025年8月以来,俄军将"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前推至接触线20公里内,与电子战部队形成联防。北约评估认为,无人机对俄军纵深目标的突防率已从年初的35%降至18%。荷兰援助能否突破这种防御体系,尚待观察。 无人机援助正在冲击现有军控框架。2024年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审议中,各国对攻击型无人机管制分歧严重。荷兰此次援助的"战友"无人机搭载1.5公斤弹头,处于军控灰色地带。这种"准战略武器"的扩散,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作战伦理。乌军使用无人机执行斩首行动的战例增多,引发国际人道法争议。荷兰提供的无人机虽然加装合规模块,但战场实际使用难以监管。这种技术援助与规则建设的脱节,将成为未来冲突的隐患。 荷兰援乌模式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警示意义。台海地区无人机攻防态势与乌克兰战场有相似性,但技术密度更高。中国需关注北约在无人机协同作战、抗干扰技术、智能识别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些技术可能经第三方转移至周边热点地区。 同时应看到欧洲防务自主战略的局限性。荷兰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其援助行动始终在北约框架内。中国在应对周边挑战时,需区分哪些是欧洲独立决策,哪些是美国主导行动,这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荷兰的无人机援助既是战术支持,更是战略试探。通过这次行动,北约正在验证新型作战概念,调整装备体系,重构联盟关系。这些经验将直接影响未来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区的博弈模式。对中国而言,跟踪研究这些动态,比单纯关注援助金额更具战略价值。 信息来源:荷兰宣布对乌提供价值9000万欧元军援 环球时报2025-10-15 18:10北京
最新消息! 荷兰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5日,荷兰国防大臣布雷克曼斯在北
易云的世界
2025-10-16 12:51: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