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看当时上海的城市和社会风貌。以前虚构的文艺作品现在回过头看就是可以当纪录片来看。
剧中出现多次上海的高楼大厦、外滩的建筑(而且是夜景,那时外滩已经亮灯),呈现出当时上海现代化、洋气的一面。
也出现多次上海老街巷,石库门里弄,呈现市井的一面。
剧中的学校,历史悠久,既有以前留下来的西式的历史建筑,也有新建的教学楼,校园很大,环境很美,住宿制,宿舍好像是六人一间,剧中虽然多次提到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各种开支捉襟见肘,但硬件设施还是完胜当时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
学校有电脑机房,有舞蹈教室,女生练健美操。学校组织辩论会,辩论关于商品经济(当时还不叫市场经济)利与弊。
科大少年班来学校高一学生中招生。
学校的操场租给停车场,于是出现上体育课和停车之间的矛盾。学校闲置的库房开饭店对外营业。
剧中总体来说没有体现特别贫困的学生或家庭,当然也没有什么大富豪,而普通人的穿着打扮多数都比较现代比较时尚。
个体户骑摩托,开到学校里,引发学生们对摩托的好奇。其他人全部骑自行车。
剧中的创业:
啥买卖都做的个体户商贩,比如与学校合作,在学校里面摆摊买贺卡。
国企停薪留职然后用母亲身份证办执照开游戏厅的老板。
初中辍学开火锅店的老板。
当然,学校搞各种三产创收也是一种创业。
剧中几个家庭居住条件:
白雪家好像是一个比较大的老洋房分给了几家人居住,每户人家面积还可以。
欧阳严严家好像也是一个老洋房分给几家人,但那个洋房不是很大。后来他父亲单位分了一套新房,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一厅。
这两家都是知识分子家庭。
韩小乐家住在一个七十二家房客大杂院,虽然他父亲是个手里有点权力的小领导。
陈非儿从新疆回上海,住在舅舅家里,也是一个大杂院。
袁野也是从新疆回上海,住在叔叔还是姑姑家里,但他们都拒绝给袁野落户。剧中提了一句,在陕南邨。
物价:菜市场黄鳝八块钱一斤,路边小面馆肉丝面二两粮票+七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