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班长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

如梦菲记 2025-10-16 14:54:54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班长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却并没有人向他开枪,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的越南高平山区,雾气笼罩着喀斯特地貌的山谷,一个中国军人正蹲在红薯地里挖食物,他叫陈书利,是解放军步兵第41军121师361团8连的班长。   此刻他已经失散五天,衣服破得不成样子,脸上混合着泥土和血迹,饥饿让他只能靠挖野生红薯维持最后的体力。   就在他的手指刚要触到一块生红薯时,身后传来了脚步声,陈书利的身体瞬间僵硬,七八个黑影从四面八方逼近,这是越南军队,更诡异的是,对方没有立刻开枪。   2月21日清晨,中国军队向敌军纵深穿插,大雾笼罩山谷,能见度只有几米。   陈书利所在部队突然遭遇顽强阻击,在混乱中他和副班长韦程儒被迫掉队,失去了与主力的联系,通讯设备因大雾而失效,他们孤立无援。   在随后的摸索中,陈书利和韦程儒遇到了其他失散的战士,有的是在取水时掉队的,有的是从不同连队走散的,还有的是伤员,包括黄志荣、熊武俊、胡青祥、陈武贤等人,最终七个人聚在一起。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单位,互相陌生,但在共同的困境中,大家推举陈书利为临时指挥。   七个人,手上的装备少得可怜,一支56式冲锋枪,两支半自动步枪,加上不足十颗手榴弹。   其中还有三个是炊事员和卫生员,真正会打仗的只有四个人,更糟的是,已经有三人带伤,所有人已经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两天两夜没有进食。   他们在一处靠近稻田的破旧土房前停下,这是一个简陋的储物间,用竹片和泥土搭建,屋内堆放着化肥袋。   陈书利决定在这里坚守,他指挥大家用化肥袋堆砌工事,清出三米长的椭圆形防线,敌军很快发现了他们的位置。   从石山和土山上的敌火力点传来枪声,敌军分批次向破屋发起冲锋,陈书利下令“省弹近战”,等敌人靠足够近才开枪。   一支半自动步枪的精准射击,加上冲锋枪的压制火力,每一次敌军冲锋都以溃退告终。   陈书利自己打得最凶,他曾在敌人摸过来的桥头,用点射依次击毙三个敌兵,充分展现了泥水匠之子在民兵时期磨练出来的枪法。   战斗持续了一天多,敌军用迫击炮轰击屋顶,打出两个脸盆大的窟窿,炮弹的碎片和化肥粉末让人窒息,越来越多的战士被击伤。   屋内的伤员从三人增加到更多,弹药在一次次射击中不断消耗,他们能坚守的时间越来越短。   敌军指挥官发现了问题,数百人围攻七个人,竟然啃不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群中国军人已经接近弹尽粮绝,他们的士气可能即将崩溃。   天色渐晚,敌军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一味蛮冲,而是用喇叭用中文喊话,那些劝降的话语在雾气中飘过来,但屋内的回应是手榴弹爆炸的火光,这个小队没有人动摇。   陈书利知道,如果继续守在这里,最终的结局就是弹尽人亡,但他也知道,如果全体突围成功,比死守阵地的意义更大。   天黑后,他做出了决定,用最后的手榴弹造成爆炸和混乱,然后分三组向北突围,七个人在火光中冲出包围圈,消失在黑暗中。   突围后,陈书利和一名重伤的战士结伴前行,他们靠野菜和生红薯维持体力,白天躲在山洞和草丛,夜晚借着北斗星辨认方向,缓慢地向北移动。   这就是为什么,当陈书利蹲在红薯地里被七八个越军发现时,对方没有立刻开枪。   那个时刻,陈书利的军装已经被泥土彻底遮住了,他和越南军人的衣服颜色看起来差不多。   在昏暗的视线中,敌人无法立刻判断他的身份,他们想要活捉一个中国军人,这在越南人眼里是大功劳,所以他们端起枪,缓缓靠近,想要确认身份后一举擒获。   但陈书利在那五天的生死关头已经学会了在瞬间做出判断,他站起身,抬起手中的半自动步枪,扣动扳机。   连续的射击打倒了几个敌人,其余的人开始慌乱,他趁着这个机会跳进草丛,消失在夜幕中。   三天后,陈书利和搜救队会合,其他六名战士最终也全部安全归队,其中韦程儒那一组甚至摸回了国境线。   这七个人用生命印证了什么叫绝境之中的坚守,他们没有重武器,没有充足的弹药,没有后援,甚至没有食物,他们有的只是互相的信任和那股碾不碎的倔强。   陈书利因此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他们的故事后来被编成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成为那个时代最广为传颂的英雄故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英雄画卷——对越自卫还击战通讯选》——工人出版社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