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认为,救脱第一药,当以它为首!
在中医史上,张锡纯的名字常被提起。他善于融会古方,又能结合临床创见,其中“来复汤”就是他反复论证过的经典方剂。这个方子主要用来治疗大病之后虚脱不支、寒热往来、汗出不止等危急之症。张锡纯在《衷中参西录》中多次记录,患者大汗、气息将绝,只要山茱萸用得对,往往能在顷刻之间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他的医案清楚地显示,山茱萸并不仅仅是补肝肾的药,更是收敛元气、防止气血散脱的关键。
有一位四十八岁的患者,大病之后出汗如雨,几天不止,被褥全湿,人几乎撑不住。
张锡纯先让他单服山茱萸煎汤,汗立刻止住。次日再诊,发现脉沉迟细弱,右寸尤甚,说明大气下陷。患者自述胸口像压着巨石,气提不上来。张锡纯敏锐地判断,前期大汗正是因为大气下陷、卫气无主,才会不断外泄。于是又加黄芪、知母同用,一剂下去,胸中畅快,汗也止住。几剂之后病情转安。这一案被他视作山茱萸敛汗救脱的生动例证。
另一则医案更为惊险。一名孕妇得霍乱,一昼夜吐泻,胎儿滑脱,人几乎随之崩解。家人已给她穿上寿衣,抬到床上,准备后事。张锡纯坚持“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救治可能”,急诊其脉,若有若无,气息奄奄。因无暇取药,正好家中存有山茱萸,他立刻煎汤灌服。稍顷,气息转大,可以应声。随后又以山药、山茱萸大剂量合煎,徐徐灌下,精神顿复。此后每日再用山药末煮粥调养,身体逐渐恢复。这一案后来被传为“起死回生”的经典,凸显张锡纯对山茱萸敛固元气作用的深刻把握。
张锡纯在多案对比中总结:山茱萸在挽救虚脱方面,效果胜过人参、白术、黄芪等补气药。他特别指出,人参等药虽然大补,但往往来不及收敛外泄的元气;而山茱萸能立刻将散脱的阴阳气血收住,就像快要溃散的兵马,被一声号令重新整队。所以他提出“救脱第一药,当以山茱萸为首”。他甚至怀疑,《神农本经》将山茱萸列为中品,而不与参、术、耆并列上品,很可能是古籍传抄中的错简。
在理论阐释上,张锡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元气的脱散多发于肝,因为肝主藏血,虚极则肝风先动,这是气将欲脱的标志。而肝胆相关,胆属少阳,肝属厥阴,二者病变常表现为寒热往来、多汗不止。山茱萸既能补肝,又能敛汗,自然成为危症中转危为安的关键药物。
张锡纯还强调,《本经》所载“主寒热”,其实正是指肝经虚极导致的寒热,并非单纯外感发烧。他对这一点的再发现,使人重新认识了古典本草的深刻内涵。
山茱萸的功效在张锡纯的医案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用它来救脱止汗,还用来治疗心腹疼痛、咳血吐血等症。
《衷中参西录》中有记载,他在“补络补管汤”里用山茱萸止血;在“曲直汤”里用它治疗肢体疼痛,都因其酸收之性而见效。湖北张港曾有妇人产后大汗,脉散欲绝,张锡纯急用山茱萸,煎汤一剂即愈,家人感激涕零,称他为神医。张锡纯则谦逊地说,这不是个人功劳,而是古籍方书的力量。
整体来看,来复汤之所以被张锡纯反复推崇,是因为它既能补虚,又能收敛。对那些大病之后气血将散、出汗不止、胸中郁闷、气提不上来的人来说,来复汤就像一道救命的屏障。
张锡纯将山茱萸定位为“救脱第一药”,体现了他对药性精准的把握和对古籍深刻的体悟。理解这些医案,不仅能体会到张锡纯高超的临证智慧,也能让人看见中医古方在危急关头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