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继续保持这种态度,俄罗斯或许就得重新考虑方向了。”不久前一位俄罗斯战略

蕊蕊聊过去 2025-10-16 17:50:27

“要是中国继续保持这种态度,俄罗斯或许就得重新考虑方向了。”不久前一位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竟然发出了这样的观点。他口中的“态度”,毫无疑问,指的是中国自战争以来一直坚持的中立立场。表面上听上去像是在分析战略,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蕴含着俄罗斯那掩不住的怨气。 早在2001年,中俄两国就签了战略协作伙伴宣言,之后一步步深化。能源合作上,东线天然气管道2019年投产,2024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帮中国稳了冬天供暖,也让俄罗斯能源卖得顺溜。 军事上,2024年两国海军在东海搞联合演习,舰艇编队练反潜防空,协调得有板有眼。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那边自然盼着伙伴多帮把手。双边贸易没停,2023年破2400亿美元,2024年到2448亿美元,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煤炭,出口机械设备和消费品。边境口岸忙得热火朝天,海关数据天天更新。 中国没跟着节奏走,而是继续推多边主义,在联合国投票中多次弃权,不支持也不反对,焦点放在人道援助和停火呼吁上。2024年,中国还出了乌克兰问题立场文件,十二点建议,呼吁尊重主权、停止外溢。 这态度让俄罗斯有些人坐不住了。2025年7月7日,莫斯科一家智库采访,俄罗斯战略专家索科洛夫面对镜头,直言不讳。他先肯定中俄经济合作紧密度高,然后话锋一转,说中国在冲突中太平衡了,如果继续这样,俄罗斯得想想别的路子。 索科洛夫这人,长期研究国际政治,在俄罗斯圈子里有分量。他抱怨中国只做贸易,不在舆论和军事上明着站队,甚至暗示俄罗斯可能转向其他伙伴。 这话一出,俄罗斯媒体跟风报道,智库圈子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中国不“够意思”,还拿朝鲜比,说人家更直接。 索科洛夫的采访不是孤例。俄罗斯国内压力山大,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经济科技都卡脖子。卢布波动,国际结算难,产业发展慢。中国成了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边投资还涨了15%。 但他们想要的,不止这些。专家们在讲座上绕弯子批评,说中俄是“对抗西方”的组合,中国克制态度让俄罗斯觉得孤立。印度买俄罗斯石油,但也中立;南美非洲给点战术支持,没战略深度。俄罗斯真盟友少,中国是条生命线。 中国为啥这么选?说白了,基于自家利益和全球大局。中国经济跟世界绑得紧,对欧盟2024年贸易7858亿美元,对美国出口数千亿。 要是偏一边,市场丢了,制裁来了,产业链断,亿万老百姓日子难过。中国奉行不结盟不对抗的外交,自主决定,不当任何人的附庸。冲突中,中国参与乌克兰人道援助,2022年起送了多批物资,还推动和平对话。 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回应,强调中国立场客观公正。2024年5月16日,中俄建交75周年联合声明里,俄罗斯也赞同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观点,必须按联合国宪章解决。 这说明,高层心里门儿清。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不是盲从。专家的怨气,反映了俄罗斯的焦虑,但中国用实际行动守护底线:深化经贸,推动“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共同建公平国际秩序。 俄罗斯专家的牢骚,暴露了他们对盟友的简单化期待。以为伙伴就得无条件站队,可大国交往哪有这么儿戏。中国这份冷静,体现了成熟外交。冲突升级伤人,和平解决才是王道。中国不推波助澜,而是拉各方坐下来谈。2025年8月,中国专家赵华胜文章里说清楚了,中国立场不是中立,而是为解决问题出力,不搞简单化思维。 中俄合作像一盘棋,各守本位,利益交织。俄罗斯嘴上硬,心里明白,中国是关键支柱。未来,两国继续能源科技协作,军事交流稳扎稳打。索科洛夫的话,提醒大家,伙伴关系靠理性维护,不是情绪绑架。

0 阅读: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