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澄清几个容易误会的点:海淀五路居站的“西班牙式站台”不是彻底停用,其实早高峰加开小交路列车时,两侧的侧式站台还会临时启用,坐6号线靠南北两侧车门,能看到封闭区域挂着“高峰专用”的旧标识,不是完全没痕迹。还有东四十条站的3号线预留站台,不是1984年建的,1971年修2号线时就预留好了,算下来尘封了近54年才重生,比文案说的更久。高井站也不是“只能换向”,早高峰后常有列车去那折返,乘客从车窗能瞥见站台里斑驳的“外环”老标识。 我上周特意蹲了趟13号线,往回龙观方向经过西二旗时,果然在新站台西侧看到了老站台的残骸——只剩半截钢架和褪色的灰色站台边,风一吹过能看到里面长了杂草,和旁边新站的玻璃幕墙对比特强烈。东四十条站的换乘大厅更有意思,工作人员说那几根复古纹理的立柱,就是当年预留站台的原始结构,特意没拆,和2号线的老立柱风格保持一致,站在那真有种穿越感。 最戳人的是这些站台的“身份转变”:东四十条的老站台从“预留废站”变成换乘大厅,西二旗的老站台见证了昌平线从“断头线”到南延的变迁,连海淀五路居的侧式站台,都藏着6号线从“短线路”到“横贯东西”的记忆。它们不是没用的“地下废墟”,更像城市的“轨道年轮”,每道痕迹都记着北京地铁怎么从战备工程,变成现在四通八达的样子。现在坐地铁时多留意两眼这些角落,反而能摸到城市生长的节奏。
先澄清几个容易误会的点:海淀五路居站的“西班牙式站台”不是彻底停用,其实早高峰加
观察小诚
2025-10-16 18:25: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