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计划,花费1270亿元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机场。中方得知此事后,提出一个疑问:“等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英方回答:“50亿,港币。” 1990年,距离香港回归还有7年时间,港英当局突然宣布要花1270亿港元建新机场。中方一算账发现不对劲——按这个花法,到1997年交接时,香港政府账上可能就剩个零头了。这笔账该怎么算? 香港原本的启德机场确实该换了。这个机场建在九龙市区,飞机降落时要从高楼大厦中间穿过去,噪音大得要命,周边房价都被拖累了。换个新机场是好事,可问题出在时机和钱上。 1989年10月,港督卫奕信在立法局宣布”玫瑰园计划”,说要在大屿山填海建新机场,连带着建青马大桥、机场铁路、西区海底隧道等十项工程。听起来挺美好,可这些项目加起来要花1270亿港元。 这笔钱什么概念?当时香港政府多年积累下来的财政储备也就这么多。换句话说,港英当局打算把香港的家底全花光,留下一座”宏伟”的机场就拍拍屁股走人。 更离谱的是,港英当局压根没跟中方商量,还私自放出消息说中方已经同意了。甚至在没有任何财团参与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宣布拨款70亿港元建青马大桥。这摆明了是想造成既成事实。 中方当然不能坐视不管。1990年,时任港澳办副主任的鲁平站出来了。他对着香港媒体直接发问:“等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港方人士含糊其辞,说动用的是储蓄基金,不是外汇基金。 鲁平当场戳破这套说辞:财政基金本来就是外汇基金的一部分,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他接着追问:“不要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就说你们打算用多少,给留多少!”得到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港英当局打算留50亿港元。 50亿港元,对比1270亿的花费,这不就是个零头吗?鲁平直接向记者透底:“他们打算全部花光,就留个零头。你说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连问三次,香港媒体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鲁怎办”。 港英当局的算盘其实很精。一来可以留下个”彪炳史册”的工程,证明自己在香港做了多大贡献;二来把钱花光,让中方接手一个空壳;三来让英资企业在工程里大捞一笔。反正1997年就撤了,管你以后怎么办。 1990年7月,英国外交国务大臣访华,中英双方才正式坐下来谈。同年10月开始谈判,一谈就是大半年。谈判过程相当艰难,英方一开始态度强硬,甚至拿出十几份工程标书,自顾自地讲要怎么建,完全不是商量的口气。 1991年5月,鲁平和英方代表柯利达在北京密谈。双方在财政储备问题上讨价还价,就像菜市场买菜一样,一点一点地磨。英方最初提供的资料显示,新机场预算成本是986亿港元。到了1992年,这个数字又涨到了1122亿港元。 谈到签署地点时,柯利达突然翻脸,说英国首相不能到北京来。鲁平当场发火,直接说:“你要是不想谈就马上回去!”柯利达一看鲁平态度这么硬,立马服软了。 英方被迫让步,同意将财政储备提高到250亿港元,加上土地基金,给特区政府留下约1000亿港元。鲁平还坚持要英国首相梅杰亲自来北京签协议。这在外交上是个胜利——让对方最高领导人来签字,说明这事的分量。 1991年9月3日,梅杰来到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明确规定:港英政府要预留250亿港元财政储备;跨越1997年的债务不超过50亿港元;新机场建设要符合成本效益,不给特区政府造成负担。 谈判结束后,柯利达对鲁平说了句话:“你是中国利益最好的捍卫者。”这话既是承认,也是无奈。 新机场工程于1991年开工,历时8年,实际花费1553亿港元,1998年7月正式启用。虽然超出预算不少,但由于有了备忘录的约束,香港特区政府接手时还是有足够的财政储备。 回头看这场博弈,港英当局原本想的是把香港掏空了走人,给自己立个纪念碑,顺便让英资企业赚最后一笔。可他们没想到,中方不是可以随便糊弄的。鲁平这样的外交官,既懂英语又懂西方那套,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硬是把这笔账给算清楚了。 如果当时中方不管这事,任由港英当局胡来,1997年交接时香港政府账上可能真就剩个零头。那样的话,特区政府一上来就要面对财政困境,还得背上一堆债务,香港的发展肯定会受影响。 今天的香港国际机场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枢纽,2024年还完成了三跑道系统建设。当年那场看不见的财政保卫战,你怎么看?港英当局的算盘到底打得有多精?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1990年,港英当局计划,花费1270亿元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机场。中方得知此事后,
熹然说历史
2025-10-17 00:50: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