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正熟睡的张廷玉被夫人喊起来:“老爷快醒醒,皇帝驾崩,家家户户都挂起了

混沌于浮云 2025-10-17 19:51:07

1722年,正熟睡的张廷玉被夫人喊起来:“老爷快醒醒,皇帝驾崩,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白幡。”张廷玉吓坏了:“什么?皇上驾崩了?”夫人见张廷玉还在犯迷糊,便赶紧对着他说:“你赶紧起来吧!报信的还在外面等着老爷呢!” 张廷玉出生在1672年的安徽桐城,那是个书香门第,父亲张英当过大学士,对他影响挺大。从小他就埋头苦读儒家经典,为科举考试做准备。1697年,本来有机会参加会试,但因为父亲是考官,他主动避嫌,没去考。等到1700年,他终于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当检讨,负责审核文书。在翰林院那几年,他学满语,熟悉清朝制度,慢慢适应了官场环境。1703年,升司经局洗马,管经书整理和讲解。1707年,又调侍讲学士,给皇子们上课。这让他接触到皇室,积累了不少经验。1711年,升内阁学士,参与起草诏令和讨论政务。康熙后期,他处理各种行政事宜,比如审核地方报告,逐步成了可靠的官员。 1720年,张廷玉当刑部左侍郎,负责审理案件。那年山东有盐贩王美公聚众传教事件,康熙派他和都统托赖去调查。他审讯了涉案人,处决了七个,流放了三十五个。次年,调吏部左侍郎,管官员选拔和考核。他严格执行制度,打击请托和行贿,惩治舞弊官员。康熙晚年,朝廷继承问题闹得挺凶,张廷玉没掺和那些争端,就专注本职工作。在吏部,他推动改革,清理旧弊,确保选拔公平。到1722年,他已经是经验老道的官员,处理日常政务游刃有余。他的仕途起步稳扎稳打,靠的是实打实的努力和谨慎态度,这在清朝官场挺难得。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北京城里康熙帝在畅春园崩逝。消息传开后,居民开始挂白布哀悼。张廷玉在家休息时,被唤醒得知此事。他起身接见送信人,收到正式通报,确认康熙崩逝和雍亲王继位。他安排赶往畅春园,参与丧礼事宜。抵达后,他和其他官员一起组织仪式,布置灵堂,通知各地官员。新帝雍正登基后,对张廷玉的忠诚给予认可。他负责起草部分诏书,帮助稳定朝廷秩序。雍正很快调整人事,张廷玉升礼部侍郎,管礼仪事务。1723年,雍正设军机处,张廷玉成首批成员。这个机构处理机要决策,他每天早起进军机处,记录皇帝指示,起草文书。 在军机处,张廷玉参与西北用兵事务,拟定规章,比如大臣陈奏用奏疏,密封进呈。他推动廷寄制度,确保文书保密,提高了效率。雍正改革中,他支持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简化征收,减轻农民负担。他还负责编修大清会典,组织官员收集清朝法规,分类整理成册。这部书成了清朝制度汇编,对后世影响大。张廷玉在处理地方政务时,建议减免灾区赋税,支持赈济活动。他的务实作风,帮助雍正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提升了行政效能。这些工作让他在雍正朝站稳脚跟,成为核心人物。 雍正四年,张廷玉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管财政。他继续推动税收改革,完善程序。雍正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选拔官员注重才能和品德。他主持大清会典编修,团队工作细致,确保内容准确。雍正十一年,加封少保,每天处理政务从不松懈。他支持文化建设,推动四库全书准备工作。在军机处,他制定文书制度,密封廷寄,防止泄密。这套办法成了军机处运转基础,提高了清朝决策速度。张廷玉的贡献,让雍正朝改革顺利推进,经济和行政都上了一个台阶。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崩逝。张廷玉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雍正赐他配享太庙,这是清朝首位汉臣获此待遇。乾隆帝即位后,张廷玉保留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职位,参与初年决策。乾隆五年,朝廷审查汉臣,他没直接受影响,但政治氛围变了。乾隆对汉臣态度渐趋严苛,满族官员更受青睐。张廷玉的处境微妙起来,但他继续处理政务。乾隆十三年,他年近八十,递折乞休。乾隆通过上谕表达不满,他谢罪应对。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获准致仕,回桐城。但乾隆剥夺了他的配享太庙资格,这对他打击不小。途中官员迎接,但他已退出官场。1755年三月,他在桐城家中去世。乾隆下旨恢复配享待遇,葬于当地。张廷玉一生跨越三朝,经历了权力更迭。他的经历反映了清朝君臣关系的复杂,在专制制度下,即便重臣也难保善终。他的工作推动了清朝制度完善,对历史有实际影响。

0 阅读:38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