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1920年出生的徐光宪,打小就跟着爱数学的父亲做“鸡兔同笼”,母亲那句“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更刻进了他心里。1949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的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立刻拉高小霞和学友们去纽约中央公园庆祝,没有旗帜就立块“胜利酒家”的牌子,揣着面包香肠为祖国欢呼。 1951年,眼看美国要出台法案阻止留学生回国,夫妻二人谎称“母亲病重需探亲”,搭上了法案生效前倒数第三艘回国的邮轮,妻子甚至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的徐光宪在北大任教,科研方向跟着国家需求几经转变。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到钱三强点将让他牵头放射化学教研室,他从不含糊,只说“国家需要是第一位的”。 真正的转折在1972年,当时我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却没能力分离高纯度产品,只能把廉价的稀土精矿卖给国外,再花高价买回提纯后的成品,这种“原料出口、成品进口”的憋屈让所有人难受。这一年,北大化学系接到了分离镨和钕的军工任务,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像,分离难度大到美国都曾在相关体系研究中失败。 已经52岁的徐光宪接下了这个硬骨头。他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每周工作足足80个小时,把国内外相关文献翻了个遍。别人觉得不可能突破的地方,他却从美国失败的维拉体系里找到灵感,反复测算后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恒定混合萃取比”的规律,硬生生创出了全新的串级萃取理论。 这套方法厉害在能实现“一步放大”,实验室的设计参数直接就能用到工业生产里,不仅把稀土纯度提到了99.99%的世界纪录水平,还把生产成本砍了三分之一。 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徐光宪牵头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理论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各地的产业工人。很快,这套技术在全国稀土厂推广开来,我国稀土分离能力突飞猛进,国际稀土界惊呼这是“中国冲击”。 到后来,连“美国没有稀土就打不赢海湾战争”的说法都传开了——毕竟坦克装甲里加了稀土,普通炮弹根本打不穿,而高纯度稀土的核心技术握在了我们手里。 徐光宪的研究从没停过,后来他又重回量子化学领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程序。即便到了晚年,他还亲赴内蒙古、四川的矿区考察,两次给中央写建议,呼吁保护稀土资源、避免污染,2005年更是联合15位院士发出紧急呼吁,守护宝贵的战略资源。2008年,这位88岁的老人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化学化工界首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从纽约公园的庆祝到实验室的灯光,从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到攻克世界级难题,徐光宪用一生践行了“稀土连着我和我的祖国”。如今我国稀土产业的底气,正是这位老人当年用算盘和烧杯一点点攒下的。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
百日依山尽
2025-10-18 09:44:24
0
阅读:1